转眼间来到新的公司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有收获,也有疑惑。
这次就先不说收获了,收获来自多方面,不仅是工作上的,也会延展到生活之中。今天主要还是谈谈不足吧。
1 不喜欢的人
其实在公司上班,对一个人只是工作上的了解,至于这个人本质上是什么样的,我们通常是看不到的,所以我这里说的不喜欢的人,也只是就事论事,恨屋及乌罢了。
A是一名小领导,刚到公司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出去拜访客户,回来之后他给我安排活儿,让我统计客户资料和信息,要做出整理汇报,还用领导的语气让我以后每周一之前把整理报告发给他。我当时就没给他好脸,我说周一之前那不就是星期天吗,他说对啊,我说对不起我周末不加班,要发也是周一发。他也没继续和我再说了,算是比较知趣。
A看来要么就是没有边界感,要么就是想给我下马威。因为在公司中,他虽然是个小领导,但是和我不是一个部门,更没有资格安排我做事情。而我觉得我当时新来的,在去拜访客户的时候,我可以多做一点事情,无所谓,但是安排以后的那些个破事儿,那可就不是你的责任所在了。
事实上,后来呢,我们去拜访的这个区域也没什么后续的客户了。但是,其实此处就已经埋下了一些伏笔,比如过度反应,瞎指挥,乱安排工作等等。
B不是领导,但是算是“骨干”,他主要负责一款用电产品的开发工作。工作很认真,经常加班,这点我还是很佩服的。毕竟人家还有两个小孩,年龄都不是很大,也算是“牺牲家庭”的“劳模”了,虽然我对此只能一笑而过,但别人的选择,只是和我价值观不同罢了。
此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背锅”,我很反感,于是我给他起了个外号“疯锅”。经常开会或者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疯锅”说到某件事由谁来做的时候,就会说“这是你的锅哦”,“你要背锅哦”。说的次数多了,大家都受不了,有一次在办公室群起而攻之,善意的提醒他别再总是说“背锅的事情了”。“疯锅”不仅爱让别人强制背锅,也爱自己背锅,做事情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尤其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还有各种想不到的东西,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也很正常,因为时已境迁。但是动不动就心里面挂着一口“锅”的人,我觉得这样很不好。
“背锅”本身是个贬义词,里面暗含了层意思:1 这事儿不是我负责 2 有人想嫁祸于我 3 这事儿肯定做不好(所以才会形成锅嘛)。
好吧,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自证效应”,这里就不展开了。况且哈,一件事儿都还没开始,你就在这不吉利地说要黄,完了,自己要背锅,而且别人也跑不了。真不知道是什么心理,传递负能量啊(其实他本人没这么认为呢)。所以呢,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乌鸦嘴,目前为止,公司业务开展一直不顺利。当然这人还有一些其他我很不喜欢的做事方式,比如夸大紧张情绪(一脸严肃地胡说八道),比如到目前为止也没拿出手什么成型的产品。这也侧面印证了公司的发展逻辑有问题,一个不是电气专业的人(做数据分析,以前学的什么信息工程之类的),搞用电产品本身就是个错误。
前面说的这两个的行为是典型了,毕竟人多了,什么鸟人都有嘛,但其实绝大多数人还是不错的,在公司的人际关系中,我还是觉得比较舒服课。好在和前面提到的两个人不会有太多的业务上的往来,所以我也就忍了。当然我不喜欢,也不代表我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他们也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认真负责,不怕丢脸地说话等等。
2 管理和人事
今年初的时候,公司搞了一次年终总结,让大家对公司的各个方面提意见,我作为一个刚来了一个月的新人,就没写什么了,毕竟我了解也不深入。但是老员工们反应是很大的,提了很多问题,而且都不好。
我是公司的第50个员工,现在公司大概80个人,也就是在我之后,又招了三十个人。这个公司是个私企,老板同时还有一家做了十几年的企业(应该是赚了不少钱)。过年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公司的一些问题,正如那些老员工说的,比如高层的领导基本上都是顾问(非全职),高层领导们很多都名不副实(吹牛逼,吹梦想,目的是蒙骗老总CEO,其实我倒不会这么黑暗地想啦)。
但是到现在,我已经确定这些问题应该都是真的了。
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和管理出了问题,那这个公司可就真的是摊上事儿了。为什么要分开说管理层和管理呢,因为好的管理层不一定做出好的管理,但是有心的话可以改进,而坏了管理层,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做出好的管理了。
这里首先还是要佩服一下CEO(目前是老总本人兼职的),说实话,全公司最忙的就属老板本人了,开不完的会,出不完的差,见不完的人。关键是她还精力充沛,有时候一开会开一天,下午的时候,也能明显看出要疼得不行,自己起来走一走拍一拍,第二天一样元气满满地出现。这点我真是很佩服,精力好,有干劲,要是我当CEO的话,会不会有这样的能量呢?要是我已经开了一家公司,并且赚了很多钱的话,我还会不会如此折腾呢?所以啊,人和人的境界和新兴是不一样的,但是绝对也是可以积累和修炼的。
扯远了一点,目前管理层的问题,就是人。先说说目前的管理层,除了老总,还有一个首席科学家(名头很大,却很空),一个管理顾问(整天没事儿报抱个笔记本画画图表),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吸血鬼,坑公司钱),一个政策顾问(国企退休老领导),一个产品总监(北京的天价设计师,人家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不是全职),没有CTO(目前做开发的十几个人,只有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人在负责),还有一个新招进来的营销总监(此人不太了解),一个运营总监(就是前面提到的A)。
好吧,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管理层,全职的除了老总只有一半左右。最重要的首席科学家就是非全职,还在教书,而且还在好几个地方教书。关键是别人的专业跟公司做的东西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他估计也时间精力研究这边的东西,毕竟年龄在那儿管着了,很多东西感觉都是在吃老本,我偶尔会听到他们开会。所以呢,首席科学家领导的研发团队(8人),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不知道干嘛,知道干嘛但干错了,到现在什么都想干,但最终好像这一年什么成果也没拿出来。我都替他觉得害臊。
但是想起自己当初来公司的时候,看到这个教授,觉得如此高大上,公司还是很有实力的嘛,到接触久了就发现,我擦,这也太能骗人了吧。
反正就是最应该做出东西的团队(不然叫什么研发团队嘛,叫啦啦队好了),到目前为止什么有用的东西都没做出来,一天天瞎忙,找不到方向,还tm下载论文(外文的)研究,真以为自己搞学术呢!但是对哦,搞学术的是不用输出什么有效的产品呢。
接下来说一说其他管理层,除了教授,还有个不知道是干嘛的顾问,整天就搞搞人事制度建设,搞了大半年,没什么成果,却把流程和制度搞得越来越复杂,和此人接触不多,但是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人。经常开会的时候,净说些高大上的,而且发散思维特别强,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工作安排,一下就会拓展到三五年后的规划发展,并且还要结合现在的一些流行元素,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等,往往就是根本收不回来。
接下来说说人事总监,也是个特别能吹的人(这tm真的是个能力呢),当时我进来的时候,也是跟我吹,我问他如果要做数据分析的话,其实算法和存储都不是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数据的来源,结果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就说这事儿应该是由CEO来考虑的吧,我心想也对,我给了足够的信任,但是,来到公司之后发现,公司并没有多少用户,数据量很少的,而且由于教授不行,他们并没有想过数据应该如何使用。
人力资源其实算是个后勤部门了,但是由于我们公司要在一开始就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所以人事招了很多人,一个80个人的公司,人事行政居然有八九个之多,占到1/10,这其实是巨大的浪费。因为事情不会有那么多,而这些多出来的人最终都是要找到事情做的,因此会生出很多奇怪的任务,吃力不讨好。
人事那个总监除了会吹牛逼,把在之前公司的架构照搬过来之外,为人也不讨人喜欢,首先就是不讨周围同一个部门的同事的喜欢(因为夸大自己,自负,抠),而且周围基本上都是女生,一个男的人力资源总监,很难“独善其身”的。不过我不用去和他们瞎掺和,远离就好。
国企退休领导,相当于外聘的顾问,一周来个一整天不得了了。当然,作为我的导师,其实有好有坏,好的是相当于每人管着我,我们可以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坏的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指导。但是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这个岗位还是要看别人的心情,老领导不缺钱,来这儿是为了情怀,所以其实对他来说公司的存亡可能并不是很重要,到了六十多岁,很多事情都经历过了,也就无所谓了。
产品总监是个实力派,设计方面还是很厉害的,曾经负责公司的装修设计,后来被老总挖过来当产品设计总监。但是其实别人也不是全职的,毕竟一个创业公司,需要的设计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既然来了,那就免不了要体现其价值,比如做个PPT美化,页面美化,宣传册设计等等,其实高薪挖个非全职总监,说白了是一种浪费。关键是公司现在并没有什么产品的前提下。
前面简述了一点,从人事设计上来看,其实看得出来老总是想一步到位,而且预算够的前提下,就来“好”的,“够格”的。
但也许这也暴露出老板的缺点,以前靠粗放式地吃关系和行业早期的红利,积累了一笔原始资金,现在行业不行了,要面临转型和升级,于是新成立了一家“貌似很高端”的科技公司。
都说女老板的通病就是喜欢招那些口才好,会吹牛,把自己捧上天的人。是啊,也许我们老板也不例外。但我想这背后也是折射出一个现象而已,不能以偏概全。
看看现在的管理层就知道,基本上都是有着“貌似NB经历”的人,当然,这样的人才能有光鲜的经历嘛。其次,都是极力地拥护老总,甚至有人说自己是被老总的“梦想”吸引过来的,甘愿自降一半工资,或者自己的公司都不开了也要过来帮助老总。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下面的人传出来的,事实是什么样没人在意,如果老总真的像是被大家描绘的那样一个蠢得不行的人,乐于活在所谓的“梦想”里,那我还是趁早走了好了。
但如果老总其实是没办法才一步步走到这一步,鉴于人心和关系的玩法我不熟悉也没兴趣,我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老总就喜欢这种感觉。其实哪有什么蠢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面临的问题也是别人所看不到的。就像很多我们后人看来很蠢的科举制,其实背后也包含了祖先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智慧,只是后人无法身处其中,就武断地下了所谓的结论。
承认吧,在公司里,底层员工本来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所以很多公司的安排,战略发展都不是我们参与的。这也是很多人说的,做好自己的人就好了,对得起自己的岗位,你又不能主导局势的发展,过好自己就好了。
3 总结问题所在
前面说了很多现状,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多的是互为因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依赖,也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说话的人站着要不疼,尤其是无成本的评价,但更重要的是看他人的选择,即他是怎么做的。
公司的问题很多,首先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办成了国企的样子,比如朝九晚五,各种甩锅,福利不错,人事繁多,流程与权限设计复杂等等。
其次,开会太多,做事太少。老总每天的任务就是组织开会,然后是每个部门自己组织开会。每周都要汇报上一周做了什么,然后计划下周做什么,还有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的安排计划和目标。我们都知道,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瞬息变化的市场会把所谓的计划打得七零八落。计划的作用并不大,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核心竞争力,用马斯克的话说,就是要符合第一性原理,即如果一个个去掉现有的业务板块,最终剩下的那个就是你的核心目标。可惜,我们公司一开始在什么成熟产品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要想着做平台,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核心目标却一直变来变去。
最后,商业模式不清晰。前面说的核心目标不清楚,也导致了核心业务不会出现,什么都想搞,但是最终什么都搞不好。以前人们都信奉短板理论,但是现在时代变了长板理论才奏效,不仅对于个人,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如此,更别说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了。
道理很简单,阿里腾讯一开始也没说过自己要做平台,而是由于有了自己的核心产品,并且积累了一定量的用户之后,才有可能成功。这里的可能就是说,其实同时期还有很多竞争对手,但是最后脱颖而出的就那么几家而已,一将功成万骨枯,创业本就如此,更别说做平台级的创业了。
小的创业公司可以有梦想,但是不应该一开始就想达到梦想。这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就像建一栋楼,只有建筑材料是不够的,一堆砖头放在那儿不会自动变成一栋建筑,哪怕那是一堆金砖头,银砖头。
建房子还不是从最基础的地基开始,而我们公司现在就是缺乏这个地基,而这个地基就是公司所能够提供的基础业务,可以累积客户,积累口碑。现在的所有所谓的业务,不仅有点像哄骗用户,而且还做不好,仅有的几家客户还不满意。
4 凡事向前看
其实前面说的这些,不免夹杂了个人情绪和信息偏差,有点抱怨的味道。
接下来还是好好思考一下,对于自己来说,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和情况,以便积累经验。
目前的形势是,公司都不说盈利了,连收入都还没有,同时又在招兵买马,各种开销和免费合作都很烧钱的,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到下次过年前,如果没有什么起色的话,基本就悬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呢,其实公司死活于我关系不大,因为公司做得很好,我也不会因此就工资翻倍,奖金拿到手软,因为员工相比老板承担的失败风险要小得多,因此获利自然也会小得多。其次如果公司死了,我该怎么办,当然是换个工作了,那么换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实力啦,同时兼备一些别的技能(如口才,写作等)当然更好。
所以不管公司做得如何,我都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公司活下来的话,我的发展机会也大,公司死了的话,我也有更好的筹码。
很多人觉得公司不好,各种问题,就要混日子,好吃懒做了。其实完全不是,公司是依托于行业的,而行业是依托于趋势发展的。目前所在的行业和电力改革,售电,能源领域相关,是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新加入的创业公司(很多都是二次创业的)。正因为公司多了,竞争激烈,才会有成败,而自己选了的看起来不错的公司,最后失败的概率其实不会很低。
所以一个人的发展最终是依托于趋势的,选择大于努力也是来自于此。具体的行业发展与个人的选择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梳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