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报名学习《新媒体12天群》感觉大家一起组团学习效果还不错,每天都要交作业打卡,不能偷懒。平时自己累了就不想写,容易犯拖延症。有群规约束着自己,挺好。
闲暇时看看简书文章,学习借鉴,结合自己实践,感觉写作还是源于内心喜欢最好。想定位于哪方面要自己冷静分析,不能跟风,关键是内心喜欢,如果每天追逐热点,让你感觉很累,那就不如放弃。写让自己开心,愉快的事情。
湖畔大学梁宁说:同样一件事,有人不爽,有人快乐且不厌其烦。所以,要找到那件能让你一直不厌其烦的做下去的事,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从心出发,真情实感方能引起共鸣。再次回首,发现自己的文章,阅读量比以前多了。上周末突然发现我的一篇 原来阅读量只有可怜的23,当天阅读量蹭蹭上去,竟然到了一千。让我很是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一遍文章,也没有分几个小标题,也没有什么金句。
这篇是看到征文,想写自己的母亲。恰逢母亲住院,在征文结束当天下午写好,当时一气呵成,都是真情流露,也许是这方面是打动读者吧。还有写作,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和写作路上,别忘回首看看自己脚印 (今天刚学会插入链接)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都是真实体会,学习感悟,也许对刚开始写作者,有一点借鉴。
写作还是要学习方法,同时多练习。在工作中,我们写一个报告可能几万,十几万,写文章和公文、报告还是不同的,面对的人群完全不同。前几篇文章,有时间就看看,标题不满意,语句不通顺,语句啰嗦,“的”“吧”“吗”太多,要去掉,还有“我” “自己 ” “就”等也要去掉,现在写完后,修改时基本能看出来了。长句要改成短句,便于阅读。该去的,要舍去,即使感觉句子很好,如果在这篇文章中不适合,啰嗦多余,也去掉,让整篇文章读起来更通顺,逻辑更清楚。目前仍然不习惯先定框架,再定内容,还是按照自己思路奔涌,完成初稿,再修改完善,
公开写作,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叙事抒情,以第一人称,也可以,关键看文章立意,整篇文章。是个人感悟,还是能引起共鸣。我最初几篇文章,阅读量依然在个位数,纯粹是个人感悟,没有借鉴意义,读者看后也没有什么感触,可能还有标题的原因。
投稿要对专题。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感触深的,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对自己也是一种思路总结梳理。曾经写工作中的感悟心得,写完乱投稿,现在投稿知道有《我爱记笔记》专题,或者是随笔。坚持写,对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经验,是总结,是心得体会。投稿最好先看投稿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被拒稿,对于自己文章对应专题要清楚才行。
至于日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考虑过,有时间关系,有惰性原因,每周写个几篇文章,还是很轻松的。如果为了日更而写 ,我想自己会厌倦。各人出发点不同。听讲座,听课程,看写作书,也得有消化、吸收、接受过程。有的人觉得日更很好,能自律,能练笔提高水平,视自己情况而定最好,个人喜好一边持续练笔,一边学习。
通过学习,能找出文章中的缺点,去改正,提高自己。看了一篇文章,说新手描述性文字多,细节性的文字少,才恍然大悟,描述性文字多就是像记流水账一样,把这件事说出来,没有细节性的描述。立刻想到自己写关于爱情的故事,都是真实故事,当时一种迫切的心情,想找到题材来写,就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全是流水账,没有细节描述,匆匆忙忙的写完,发布,投稿,这是当时心态,现在的我不会再这样了。我会检查一下文章,从逻辑上,从立意上,从文字上,是不是还有可推敲的地方,如果自己没检查好,不发布。
不知道选择什么专题去发表,可以看你喜欢的文章都是发表在什么专题,自己喜欢看的,很多是和自己爱好相近的。我不知道自己文章,适合投什么专题,就看喜欢的文章,是什么专题,再去相应专题看要求,这也是摸索的小方法吧。
还有一点。写完文章发布后,在手机上看下效果,我习惯电脑上修改发布。在电脑上,把一首小诗,排版好,放到屏幕中央,感觉不错,直接发布。结果打开手机一看,排版全乱套了,手机屏幕小,和电脑上不一样。从那以后,发布后我都在手机上看一下阅读是否方便,排版看起来是否舒服,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
写文章这件事,爱上就会上瘾,喜欢就会坚持。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道理,顺应你的心去做。我们一起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学习,共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