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心中欣喜的意思。
愠: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习能时时复习,我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怨恨,不是很君子吗?
理解:
孔子是二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简单又有效,与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一样,是一种现实的身教。
孔子曾说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意思是:你们(弟子们)以为我有藏私不教给你们的学问吗?我没有隐藏什么!我没有行为不是与你们在一起的呀,那就是我了。
一句是丘也,是欲把自己所知所能全部教给弟子之心。
就像父母的行为在孩童面前,全是教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
孔子把所学所知,全部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看似并不于此教导,却正因如此,无时无刻不在教导中。
所以孔子教导弟子们如何学习时,不说“要去复习、要参与讨论、要怎么怎么才能学好”,他谈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心得,引导弟子们去领会,启发他们自己发现学习的乐趣,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自发学习。如果不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强制学生去学,去复习,去与同学讨论,也不会有多大效果。
不管论语是由谁编纂,学而篇这句放在全书第一句,可见其对孔子的了解极深,也是对孔子教育家身份的极大认同。
引申理解:
有朋自远方来,一般都理解为有朋友从远方来。初学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前一句还在讲学习和复习的乐趣,第二句就和朋友乐起来,转折得多么随性,不很像孔子的风格呀。
多年后读到钱穆先生的“孔子视其诸弟子,亦如一友朋。” 才醒悟,有朋自远方来于孔子即是从各地聚集于此的弟子们,教学相长,不亦乐乎?
后世儒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学生对老师的“敬”必须紧跟着“畏”才对。但在儒家的老祖宗孔子这里,却从来都是把学生视为朋友的。而孔子的学生们自称“弟子”“门人”,是因得进孔子家门以内,如子弟一般,视老师为家中父兄一般。
牙牙学论语:
牙牙学语的小朋友,也许并不能明白本章的全部含义,但是孩子的理解力总是比父母以为的要多些。他们总能在你没想到的地方,展现出超前的理解力,其实那只是因为父母太低估孩子了。谁让他们总是那么萌,那么小小的呢。
古时候的小学童,也是在将懂未懂之间,由父母或启蒙老师带着诵读文章,先从浅显的意思理解,背诵下来,再“学而时习之”,渐渐就有了深层次的感悟。
而最重要的,永远记住,论语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在说出“学而时习之”这段话的时候,正进行着他一贯的教育,身教。孔子的这三句话,像是药引,真正的药效来自孔子本身的品格,他的好学、正直、诚信、自律,无时无刻不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所以仅仅教孩子背诵这三句句子,却无法像孔子那样展现出自身的品德给孩子去感悟与学习,不如就不教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