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美国街头。
一个流浪汉站在路边,他穿着破烂衣服,脸上脏兮兮,黄色的头发油腻结团…
终于,他鼓足勇气,捏着揉烂了的钱,走向一位街头妓女。
身材火辣的女人接过钱,两人很快走进了一间小房子。
她一边说着“不要紧张”,一边双手缓缓下滑,触到他的裤子拉链。
突然,流浪汉大叫:不!
他直愣愣的盯着女人,眼神像个无辜的孩子:你,能爱我吗?
这戏剧性的一幕,出自一部冷门美国电影:《废纸板拳击手》
在人来人往的美国城市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风景:
邋里邋遢的流浪汉,头发乱糟糟,常年穿同一身衣服…要么慵懒的靠着墙,昏昏欲睡,要么无所事事的来回游荡。
他们脖子上都挂着一块废纸板,上面写着:无家可归,请帮帮我。
太饿了,求求你给我点牛肉。
给我一块钱,为你唱个歌,给两块钱,为你跳个舞…
威利,就是其中的一员。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通常又困又饿。
他又一夜没睡:因为住在纸皮箱里,晚上常常遭遇不幸,有时是雷雨,有时是抢劫。说不准的危险,逼得他必须像猫头鹰那样,整夜瞪大眼睛。
白天,他总会到快餐店对面的垃圾桶里边翻找,运气好的时候,能找到半个汉堡,或者粘上蚂蚁的鸡块。
乞讨的生意时好时坏,朝不保夕。
有时,有人会出个50块钱,让流浪汉彼此搏斗,从中取乐。
威利因为块头大,常常获胜。
拿了钱,他就能找个旅馆,洗个澡,好好睡上一觉…
他没有朋友,唯一的爱好,是爬到高楼天台,俯瞰这个城市。
这一天,他在垃圾堆里,捡到一本泛黄的日记本。
它顶部被烧过,残存的页面上,写着稚嫩的字迹。
它属于一个小女孩,日记的第一页上写着:我上二年级了,妈妈在她去天堂前的那个圣诞节,把这个日记本给了我…
威利想继续读,却发现,自己实在不会认手写体。
第二天,他拿着一整天乞讨来的钱,走进超市,买了套识字卡片。
一边学认字,一边阅读日记,慢慢的,他拼凑出了女孩的喜怒哀乐:她害怕打雷,收养她的叔叔常常骂她,她感到很孤独…
女孩说:有时候,我想和妈妈一起上天堂。
威利觉得,这孩子跟自己挺像,他忍不住给她写信:也许我们能做笔友,我也怕打雷,我也很孤独,我从小没有爸爸…你是我唯一认识的人…
当然,他不知道小女孩住在哪儿,只能把信折成纸飞机,从天台上飞出去,仿佛那样,小女孩就可以收到。
他去书店买了本《卖火柴的小女孩》,把封面的女孩画像剪下来,贴在日记本的封面。
他幻想有一天,能救赎这个可怜女孩。
谁知,在一次拳斗中,威利意外打死了人…
他觉得,自己成了“坏人”,再也不配与女孩继续通信了…
这部《废纸板拳击手》2016年在美国上映,关注度不高,仅7000余人在豆瓣标记,却打出8.0的高分,是编剧克纳特·李的导演处女作。
他选择了一个边缘群体,用平视的角度来记录这些不被关注的人。
晦暗的背景,配上沧桑的音乐,使这些流浪汉的孤独和无依,一点一点渗进你的心里。
也许你并不知道,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存在着大量的流浪汉,网上能查到的数据:2017年,全美大约有55万无家可归者,相当于每一万人中有17个。
纽约和洛杉矶,是美国流浪汉最多的两个城市,这里房租很贵,逼迫很多低收入人群流落街头。可以说,这个现象是当地贫富悬殊的一个表现。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小学老师曾经教育我,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变成街上的流浪汉。长大后才知道,流浪汉绝不是因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才沦为流浪汉的。他们只是不幸掉到社会最底层的一群人。
在导演的镜头里,很多流浪汉都受到过巨大的伤害,孤独地寻找和等待救赎。
他们日复一日,生活如蝼蚁。
比如威利后来认识的一个流浪汉,原本是个退伍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失去了双腿。
国家给了他一枚勋章,却没有其他保障。他找不到工作,最后不得不沦为乞丐,没有人高看他的牺牲。
最后,孤苦无依的冻死在街头。
他们是城市里很容易被看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
路人经过,看了他们一眼,说:这一片真够乱的。
孩子靠近他们,忍不住嫌弃的说:好臭!
传教士抱着《圣经》向他们传教,但一转身,就不愿意再跟他们多说一句话。
还有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把他们当奴隶,只想花钱从他们身上找点乐子。
即使是流浪汉之间,也互相仇视,互飙脏话、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
总之,人们不关心他们有没有饭吃,是不是快乐,就算死了,也没人在意…
威利,这个内心柔软又善良的流浪汉,总是对陌生人微笑,得来的却多半是厌恶的神色。爱,对他来说很奢侈,以至于要从一个妓女那里讨拥抱。
威利是如此珍惜他人送过来的每一丝尊重,只要一点点的温柔,都能给予他活下去的勇气。
女孩的日记烛照了威利的人生,当莫名与女孩的命运连结时,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他在信中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孩说:
我一无所有,但如果你收到了这些信,那可能,我可以成为你妈妈派来拥抱你的天使。
我们的存在都是如此的特别,当有人那样爱你时,你就是“人为地”特别了。
不再孤独的威利,拥有了温暖别人的能力。
这本是一个丧到极致的故事,充满了孤独、阴暗、歧视,但温柔的导演,却为这个故事铺了一层阳光的底色,还给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也许我们不能都变成别人的天使,但至少,心存一份善意。福音的传递无关教义,或许仅仅一个拥抱,便能成全救赎。
正如某年《南方周末》的新年寄语: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