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更不要说批评了,原因是他没有“空杯心态”。
什么是“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叫法。具体内容说什么呢? 摆弄一些专业名词没有什么意思,讲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自认为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找上门去拜访。
老禅师的徒弟出来迎接他,他很不满意: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
老禅师招待他,并亲自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里倒?”
大师说:“是啊,既然已经满了,干嘛还往里倒呢?”
老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认为自己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这就是“空杯心态”的来源。
世上完人是没有的,即便是做一件小事,你也不可能总是做到最完美。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全正确。
别人愿意给你挑毛病、提意见,那是看得起你,是对你的最大的帮助和爱护,你要虚心接受。如果明知你有缺点而只是一味说你的好话,不给你指出来,最后的结果反倒会害了你。
所以,有人给你提意见你不但不应该生气,而且面对批评应该持包容的态度,谢谢他给你提出了宝贵意见。兼听则明。
对此肯定有人表示不同意:“有的人就喜欢通过批评别人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从而获得满足。”我承认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
这种想法就涉及到下面这个故事的内容了。
桌子上放着半瓶酒,有些人看到了说,不错,有半瓶酒可以喝。有些人则会说,怎么只有半瓶?去找一瓶整的来。
有的人把这个故事解读成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差别,嗯,也对。在这里可以解读为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的看法。
前者只提优点、好处,避而不谈缺点和不足。因为大家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你好我好大家好,看上去一切都好,得过且过,可等到问题捂不住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后者为了追求完美,求全责备,总是想方设法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结果劳心费力,不一定能做好事情,还容易得罪人。和前者刚好是两个极端。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为什么呢?
人确实都喜欢听好听的,但是做到一定层级的时候,不能只听好的,要多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否则怎么带出好团队、做出真正的好成绩呢?
如果做事一味追求完美,就会忽略很多的客观情况和人的因素,与之想法不同的人就会觉得是在受批评,面子过不去,进而抱怨、抵抗,不利于事情本身和团队整体的发展。
当然,不是说不经过批评就什么都学不到、做不好,那也太贱了不是……让自己保持空杯心态,无论批评还是赞誉,或者只是观察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都能从中吸取营养让自己成长进步。
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不犯错误的人历来没有,如果不听别人的劝告和批评,不改正自己的小错误,由小错酿成大错就不止是丢人的事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最终碰壁的时候,很多人会大喊:“为什么没人早些告诉我?!”
其实当初就有很多的亲人、朋友提醒过我们,当时或许自己还暗想:“费什么话啊!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自己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夜郎自大”。
虚心接受批评,可使自己少走弯路,受到的批评越多,自己的失误就会越少,成长就会越迅速。否则,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就没人会批评你了。
“空杯心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好看,要接收来自多方的声音,了解分析事情的另一些角度,提高自己,向批评你的人说一句:“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