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走进来一位扎着马尾辫的阳光女孩,可是她却和我讲述了一段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痛。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开始有了一个“毛病”,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而且不限制任何东西,小到铅笔,橡皮,大到iPad、手机、雨伞。往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要拿的想法,但是看到那些好看的东西,觉得好玩的东西就想把它拿走,哪怕自己已经有的,仍然是觉得还是他人的会更好一点。事后,也会害怕,害怕这一件件的事情被发现,被惩罚等各种各样的担心害怕。可是自己很快又会再次陷入这样的循环,一次又一次。有时候是会被发现惩罚,有时候会被自己掩饰过去,就这样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行为非常不好,可是自己就好像无法控制自己一样。
一瞬间,我其实并不知道我该如何去引导这个孩子。她害怕委屈的哭泣,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的家人,对不起关心她的人,更担心有一天自己会被抓去坐牢。可是自己对此也表现了无能为力状态。
大概做咨询久了,心也变得愈发的稳定。面对孩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仔细认真的聆听,而不会陷入任何一个故事情节中。也不断的在大脑中辨别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孩子是相信了什么,与此同时她想要透过这些行为表达的是什么?大脑不断的快速搜索,不断的和她产生互动。
老人常说说幸福是相似的,不幸的故事是不同的,但是随着咨询做的越久越会发现,幸福与不幸福中间唯一的差距就是是有爱的,还是缺爱的。哪怕是再多不同的不幸的故事,其实透漏的是同一个信息,缺少爱。
一个缺少爱的孩子,就一定会透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寻求爱,所谓的喜欢的小饰品、物件无非是可以让孩子充分满足自己是幸福的,是值得这些美好的事物的。甚至会放低自己的价值,以卑微的姿态去寻找乞求爱。甚至还有通过惩罚自己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不配得,形式各种各样而其核心就是在表达自己缺少爱。
缺少爱,并非缺少关怀,更不意味着缺少物质、环境的支持。越来越发现,太多的高知家庭中,可以给到孩子的条件越来越好,物质满足越来越多,可是对孩子的关爱越来越少。关爱少,绝不是关注少,这种家庭的孩子绝不缺少关注,家里的司机、保姆、阿姨、老师、甚至老人每一个都在关注着孩子,可是就是这样的关注下,唯独缺少了爱。要么是过于的包容,要么是过于的教导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都脱离了爱本身。真正的爱,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体谅理解孩子同时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而每一位缺少爱的孩子都会踏上寻找爱的旅程,在这个旅程的终点。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本自俱足,他们就是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