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不用说,'那就是我',是吧?” 我略显得意地问妈妈。“嗯。” 她一边点头,一边忍不住地微笑着。妈妈刚签了一部新手机,第一件事不是学照相和装微信,而是让我帮她下载她喜欢的歌。
朱逢博演唱的“那就是我”是妈妈的最爱。这首歌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深深触动到妈妈的灵魂深处,而朱逢博不愧是中国七八十年代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她饱含激情的演绎把这首歌烙在了妈妈心里,无可替代。“哦,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每次听到它,我似乎都能感到妈妈胸腔的起伏,感到她那被歌声唤起的澎湃的感情。
有时候你真的不能不去感叹歌曲的力量。
其实第二首,我也不用问,肯定是费玉清的“一剪梅”。优美的旋律加上小哥干净的嗓音和细腻的演唱,使这首歌简直百听不厌,大概是我们家播放率最高的单曲。我甚至把它设成爸妈来电的铃声。“真情像草原广阔......” 小哥温柔的声音一响起,女儿就会大叫:“妈妈,姥爷来电话了!”
还有李谷一的“乡恋”,郑绪岚的“牧羊曲”,林淑容的“昨夜星辰”...... 我们一边下载,一边听,勾起了很多回忆,笑声不断。
细数妈妈要的这份歌单,其实蛮有意思的。因为不要以为妈妈已经过了七十岁生日,她点的歌就都是起码三十年前的歌。这份歌单里的歌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风格各异。
比如妈妈喜欢刘欢三首歌:千万次的问,爱之无奈和从头再来。特别是第三首,虽然她并没有下岗经历,但是她说这首歌总是给她力量。还有汪峰的"怒放的生命", 都是让她精神振奋,但是又不"乱得慌"的歌。
比如妈妈选了张雨生三首歌,她尤其喜欢那首“大海”。她喜欢张雨生那高亢的声音,也感慨他那么年轻就因车祸去世太可惜。
妈妈还喜欢韩红。她觉得她不仅有唱功,而且是个很有个性的歌手。不要以为妈妈只喜欢“青藏高原”和“天路”,她还特意点了韩红和孙楠那首“美丽的神话”。她居然说要把那长长的歌词都背下来哈哈。对,还有孙楠,还有他的“不见不散”和我的最爱之一“你快回来”。
还有"千里之外", "无所谓", "那一天",都光荣入榜。
妈妈对一些歌曲还有着"特别要求"。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必须是粤语版的,"北国之春"必须是日语版的。因为她觉得翻译过来的听着怪怪的,她宁可听不懂。
别看不会说外语,妈妈却特意选了几首英文歌。"巴比伦河"是一首很老的歌了,我记得应该是我小时候最早听到的几首英文歌曲之一。现在再听,还是觉得很入耳。还有"保镖", "人鬼情未了"和"泰坦尼克号"几部电影的主题曲,都是满经典的。当我以为外语歌部分已经齐了时,妈妈突然说了一句:"还有那首,就是你那会儿老放,一句一句老接着唱那首。" "哈哈," 我一下笑了出来,"我知道了。" 妈妈说的是Train演唱的那首"Hey soul sister"。那的确是我的大爱,在家里和车上都没少放,但我不知道的是妈妈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它了,居然首批入选! 我不禁窃喜,妈妈的思想还是满年轻的。
这是妈妈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手机(以前只是爸爸有,妈妈没觉得需要自己的手机),她也让自己"任性"一回。当爸爸建议加几首邓丽君的歌时,妈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是她不喜欢邓丽君,而是她对她的歌没有特殊的共鸣,不是她愿意反复听的类型。
真的,其实我们对歌曲的喜爱是一件很自我的事。能让自己潸然泪下的歌,可能别人会快进闪过;而他人推崇备至的歌,自己也许会觉得平淡无味。这可能也是音乐的魅力之一,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它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歌单,不管是在自己的手机或电脑里,还是在心里。
像我,我的歌单里总会有两三首齐秦的歌。因为他的歌刚传到大陆时,我正是一个上初中的,情窦初开的,暗恋着同大院一个有点忧郁的,长得有点像他的男生的小女生。记得是谁说过:“我们喜欢怀旧的歌,并不是那些歌多么好听,而是那时我们年轻。” 我的单相思没几个月就结束了,但齐秦的歌却留在了我心里。可能它们在我心里不再是歌,而成了一种心事,一种情怀。
比如我大学的室友,经历过一段将近十年的苦恋,每次听到那首”爱的代价”都会流泪,却总是存着它,不曾删掉。
又或者我的邻居,那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妇。他们的儿子全家周末来看望他们,总是在后院放着音乐吃烧烤。那些歌曲我都没听到过,像是五六十年代的歌,或者更早。说实话,我真的欣赏不了。但我知道那一定是他们青春岁月时的歌,后来的歌即使再好听,也只能入耳,不能入心了。
再比如我嫂子,最喜欢李宗盛的歌。她说大叔总是能把她“感受到的,却不能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特别贴切地唱出来”。我想她真是一语道破,我们听歌真正追求的就是那种共鸣吧。
我相信妈妈的歌单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歌单一样,还会继续充实,因为生活中总有新的感动等着我们;也总有一些歌会永远留在那里,它们记录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甜蜜和孤独,记录着我们最深最纯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