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六国
楚国是南方大国,名虽诸侯,其实长期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对于周分封的诸侯,经常毫不客气地就灭亡之。楚国疆域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北到河南南部,西北抵陕西,南越洞庭湖,几乎囊括整个长江中下游和部分黄河流域地区。后虽被秦自西向东不断吞并领土,连都城郢都被攻克,但剩余领地,依旧是关东诸侯中最为庞大的。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负刍杀楚哀王,楚国发生内乱,嬴政遂决定趁机吞并楚国。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嬴政询问年轻将领李信:“吾欲取荆(指楚国),度用几何人?”李信回答说:“不过二十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却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冷笑说:“将军老了,怎么变得胆怯了?”于是不用王翦,派李信、蒙武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伐楚。
第二年(前225),大军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李信攻克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攻克寝(今河南沈丘东南),两军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会师。但楚军随即发动全面反击,大败秦军,连追三日三夜,复夺两城,杀死秦都尉七人。
秦王政得到败报,急忙前往频阳(今陕西铜川东南)去找王翦。频阳是王翦的封邑,此前秦王政怪他年老胆怯,他就赌气辞职,隐居在这里。秦王政想要再度起用王翦,王翦却坚持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他解释说,楚国的领土太过庞大,大军攻伐,必须稳扎稳打,打下一地必须派兵驻守,这样层层瓜分,六十万人也未必够用。秦王政再不敢忽视老将军的意见了,就给了王翦六十万大军,派他和蒙武共同南下。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王翦攻克陈(今河南淮阳),南下杀到平舆,楚以倾国之兵前来抵抗,王翦却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一直等到楚人求战不得,军心懈怠,准备引兵向东的时候,他才突然挥军追击,大破楚师,并且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将项燕随即在淮南拥立昌平君为王,继续抗秦。次年(前223),王翦、蒙武败项燕于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庞大的楚国至此终于灭亡。
魏国是三晋之一,战国早期,魏文侯在位时曾称霸诸侯。但魏处于四战之地,东面有赵、齐,南面有楚,西面有秦,经过连年征战,土地日削,军力疲惫。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嬴政在派李信、蒙武伐楚的同时,命令王翦之子王贲率师伐魏。王贲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大沟水灌城,大梁城防大面积毁坏,魏王假无奈之下,被迫请降,魏国也灭亡了。
从灭韩开始,到灭燕、代为止,短短八年的时间里,秦军摧枯拉朽,尽灭关东五国,就只剩下最东方的齐国了。齐国距离秦国最远,秦灭赵、楚、燕以前,双方土地毫无接壤,因此秦王政用远交近攻之策,一直结好和麻痹齐国,使齐军不能救援其它五国。秦王政还买通了齐相后胜,让他劝说齐王“去从(指合纵之策)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这种苟安政策加速了五国的灭亡,也最终导致齐国自身的覆灭。
齐国在今河北西部和山东中北部,湣王初期国力最为强盛,曾与秦共号东、西帝。后来燕昭王联合韩、魏、秦、赵四国伐齐,杀死齐湣王,几乎灭亡齐国。齐虽最终复国,实力已大为削减,到秦灭关东五国后,更变成只剩一个空架子了。
齐王建看到关东五国被陆续吞并,才感觉到唇亡齿寒,大事不妙,匆忙和秦断交,调派缺乏训练的部队去驻防西境。不过这番举动,不但于事无补,反而给了秦国伐齐的藉口。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采取避实就虚的作战方针,派王贲从燕国故地突然率军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杀近齐都临淄。齐王建见大势已去,只得“不战,以兵降秦”。齐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六国既灭,天下一统。秦王政“以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下令群臣商讨新的君主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认为,“昔者,五帝地方千里”,边远地区还不能控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又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上尊号为“泰皇”,泰皇发布的命令称为“制”、“诏”,泰皇自称为“朕”,这几个字,除泰皇外他人不能使用。
秦王政经过仔细考虑后,取了泰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起来自称为“皇帝”。他还认为,臣子评价君王是很不应该的,所以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他的儿孙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千秋万世——当然,他那时候不会想到,强大的秦朝,竟然仅历短短二世就灭亡了。
明人临摹传李昭道绘阿房宫图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