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那串长长的《大卫,不可以》list,孩子到底get到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绘本详情请参考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61a75881b9d528ea81c779f7.html

内容:

1、大卫站在椅子上,伸手去够高处的东西。妈妈说,不可以。
2、大卫脏乎乎的进了家,地板上都是黑黑的脚印,妈妈说,不可以。
3、大卫洗澡的时候玩游戏,弄的到处都是水,妈妈说,不可以。
4、大卫光着身子跑到外面,妈妈说,快回来。
5、大卫把锅碗瓢盆当乐器,敲敲打打,妈妈说,不要吵。
6、大卫吃饭的时候玩食物,妈妈说,不要玩食物。
7、大卫嘴里塞满了食物,妈妈说,不要再吃了。
8、大卫看电视有些晚了,妈妈说,回房间去。
9、大卫在床上跳,妈妈说,躺下来。
10、大卫挖鼻孔,妈妈说,不可以挖鼻孔。
11、大卫把房间里弄的到处都是玩具,妈妈说,把玩具收好。
12、大卫在房间里玩棒球,妈妈说,不可以在房间里玩。
13、大卫把花盆打碎了,妈妈说,我说过,大卫不可以。
14、大卫张开双臂,妈妈说,大卫,来这里。
15、大卫趴在妈妈怀里,妈妈说,大卫乖,妈妈爱你。

读前思考题:

1、你觉得这本书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看?上限几岁?下限几岁?

2、这本书有助于孩子形成怎样的心智模式?

3、与这本书主题相近的书或影视作品有哪些?

4、这本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至少三条)

5、大卫的行为可以分为几类(只针对1-12)?

6、妈妈的语言可以分为几类(只针对1-12)?

7、这本书里有没有对大卫的惩罚?



创作背景

《大卫,不可以》是作者大卫•香农模仿自己五岁时的涂鸦而创作的。

他五岁那年,画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本图画书,记录了一件件他妈妈不允许他做的事情。

每一幅画上都写上了“No”和“ David”,因为这是他当时唯一会拼写的两个字。

许多年后,当他早就遗忘了自己的这本涂鸦之作时,妈妈却把它寄给了他。

他在谈到创作这本书的心得时说:“当我准备把它画成一本图画书时,

我把大卫画成了一个相当现实的孩子,像我通常画的那样的孩子。

与我小时候的原稿相比,这个大卫完全没有个性,一点都不鲜明。

如果没有圆脑袋和尖牙,我就无法把他画出来。

所以我就试着像一个五岁孩子那样去画他,于是他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了!”


作为子女的修养

5岁孩子,当家长说不可以的时候,会怎么表现?

谁家孩子5岁的时候,大人说不可以的时候,比较温顺听话的?

很多时候其实是,当时收敛,家长一走开,继续,甚至变本加厉。

孩子要么先装作没听见,拖延时间,但是停下,家长离开了,从玻璃门反光看,她立马重新警觉地开始。

5岁的孩子,比较要求凡事自主,会抗争。问为什么。

为什么不可以?你为什么这么凶?

反应应该是跟着家长的态度走的。

温柔的说的时候也有,要看孩子的心情。

家长们现在30到40岁了,父母管你的时候,说不可以的时候,

你什么表现?是不耐烦,还是安静的听着,没啥感觉?

听父母听父母说不可以,三种心智反应模式:
1、大包容:听着,即便父母的话说的多余,絮叨,也平静的听着,内心里没有烦躁。
2、小包容:内心烦躁,还能忍着。安静的听。
3、不包容:直接回嘴,否定:“不用你管。”“别说了。”内在小孩起作用了,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达到大包容这个境界的太少,我现在理性上达到了,行为上做不到,还在2和3之间徘徊。
最近在反思:真正成熟的试金石是什么?达到1这个境界,我觉得就是一个试金石。
当父母唠叨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能不能把这当作一次难得的修炼机会呢?当作考验自己心智成熟与否的机会呢?
能不能把这当作一次难得的修炼机会呢?当作考验自己心智成熟与否的机会呢?

当家长面对自己的父辈时,特别是当着自己小孩子的面,启动的模式是哪一种?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绘本很多时候教育的是大人而非小孩……


3.家长的启示

父母为什么唠叨?这个唠叨,存在什么样的心智问题?

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唠叨是因为不放心、不相信吧
父母总是担心,关心的成分多,所以要不停的说,以求心理安慰。
父母的固有思想,关怀依赖症,有的时候是他们焦虑吧
父母唠叨,是没有及时转变角色,唠叨把子女当小孩,不相信孩子
要保护孩子、帮助孩子,不放心、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
始终把子女当成需要呵护的孩子,缺乏对子女的信任
父母的唠叨,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放手
父母唠叨一方面是以她的经验来对你的行为做的判断,
一方面是年纪大了比较寂寞唠叨一下提醒你关注她们
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还是有用的,父母的唠叨 也是一种自我的安慰把
唠叨来源于关心,自我价值感的体现。我是妈妈,你要听我的。
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希望杯认可,被需要
把子女永远当孩子,不知道父母的话语权是有时效性的。
洪兰说过,约束自己行为的大脑部分最晚成熟也最早坏掉,
所以小孩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老年人容易唠叨。

父母总是担心,这是不是父母的一种天性?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

父母对子女的天性,父母是不由自主的,其实真的很多都是瞎操心,老人唠叨基本上是无解的,
我都很讨厌自己唠叨,可是老控制不住,为很少有完全能放开的父母

怎么看待妈妈的唠叨和担心?

父母的有些唠叨和担心是不可以改变的,
要把正常的担心和不合理的控制区分开来,
而对于合理的担心,要能够大包容,
对于不合理的控制,要有自己的主见。

让孩子早早的明白这个道理:

从父母方面,要把合理的担心和不合理的控制区分开,要经常做反思。

哪些是合理的担心?哪些是不合理的控制?怎么管,管什么?

不合理的控制,比如让你去读你不喜欢的大学专业等。
注意穿暖了,别冻着,不要做危险的事情等,
大多是一种提醒,唠叨,决定权还在你手里。
我妈对我的唠叨,基本都是合理的担心,
虽然有些担心是不那么必要的,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
她从来不控制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控制。
我跟我妈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平等的,可以展开对话,
我经常会说服她,她一直对我也比较信任。
一个家庭,应该由最有智慧的人那个人拿主意。而不是年龄最大的。
一个国家也是,国家的领导人,不是年龄最大的,而是最有智慧的。
民主型教育,双方能够平等对话,就容易在这个问题上达到平衡。
孩子和父母双方,需要找到“合理担心”与“不合理控制”磨合的地方。

亲子共读小Tips:

《大卫不可以》是凯迪克奖获奖作品。

凯迪克的评奖标准有一条:

不以传递教条或受大众喜爱为目的

不以大众喜爱为目的,就是说,不是说不希望大众喜爱,而是不迎合。

不会被大众的价值观左右。比如大众喜欢喜羊羊……凯迪克不会迎合。

这个立场,其实是一种精英的思路,典型的精英立场。

传递教条,就是类似《贝贝熊》,以很明显的说教为主。

还有一条,

开发思考空间和想象力

凯迪克的绘本,特别注意开发思考空间和想象力。

这就给我们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比如按照惯性思维,大家会认为,大卫不可以,是一个类似贝贝熊的说教书。

会告诉孩子。你看,你不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这样理解就进入误区了。

其实,大卫不可以。是一种原生态的东西,就是把这个事情,呈现在你面前。

作者没有处心积虑的教育构思,比如要达到某种特定的教育目的。

这本书的教育价值。需要通过解读去挖掘,通过思考去拓展。

而不是作者事先弄好了,我们只要记住标准答案就可以了。

我们要防止这样的思维惯性。

这么一本简单的书,也是开放的。

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也是可以跟孩子去讨论的。

家长如果用说教的思维去看待凯迪克绘本,结果是什么?

这可能让后者的魅力大打折扣。
凯迪克绘本是不排斥“道理”的,文以载道,好的书籍和绘本,背后都是有“道”的。
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不止一个,可能十个。
为什么有些书给你灌输,教条的感觉?有些书不会呢?
关键在于,前者会有很明确的想法。
类似伊索寓言那样,结尾都要点题,告诉你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伊索寓言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说教的,就是讲道理的,所以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如果是更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东西,不会那么直白。
如果那么直白的话,你干脆写寓言得了,
何必还费事写什么绘本,小说呢?绕那个圈子干什么?
文学的魅力,还是在于内涵的丰富性。
通过我们的解读,你可以发现这点。
一个绘本,从不同角度,总能解读出东西来,给我们惊喜。
所以,读绘本的时候,不要有僵化的思维,
贝贝熊与蚯蚓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东西。
前者是说教型的,后者是思考启发型的,后者是可以锻炼思考能力的。



如果完全按照书上讲的,不能把家里弄得乱糟糟,洗澡那里就讲不能浪费水,好多小朋友都喝不到水,是否太死板呢?

大卫的“不可以”的确不要完全理解为禁止。
如果这样,这本书就变成说教了。
这本书,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和分析,
哪些妈妈做的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因为,no , david,是比较简略的表达,
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就什么都禁止了,
需要剖析背后的一些东西,
分清楚绝对禁止,分场合禁止。

大卫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绝对要禁止的。比如,光着屁股在街上跑。
另一类,是要注意分场合的。比如玩水,玩食物。
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
比如挖鼻孔,在别人面前就很不雅了。
如果私下里鼻子很痒,那当然也就可以了。
床上蹦,也要分场合。
睡前可能就不大适合,太兴奋了,不利于睡眠。

面壁是妈妈对大卫的惩罚吗?

大卫不可以里面是有惩罚的。
面壁思过,那个是西方比较典型的惩罚
西方不讲体罚,讲time out,
背面全部都是小定时器,应该就是在给他time out。
大卫不可以,面壁之后是拥抱,come here,然后拥抱。
做错事了,自己坐到一个小角落去“想一想”。
孩子自己找个安静点儿、环境比较简单、不受干扰的地儿。
很多家长让孩子“好好想一想”之后,
孩子很容易就培养到自己说一句“我去想一想”,
想完就自己出来报告道歉,我们一起聊一聊,最后会索要一个拥抱。
“面壁”之后,很关键的一环不能漏,是亲子沟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802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09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683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58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52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0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0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50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63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6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2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30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0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0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3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