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语言应有无尽的价值,蕴含着我们的历史、社会和人本身。
你相信吗?蕃茄酱竟然是从中国福建的鱼露演变而来的?
这种如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调味品,从最初以鱼为主料的鱼露,到后来以核桃为主的酱料,再变成如今以番茄为主的番茄酱,它的旅程就是贸易全球化的最佳代表。它也揭示了中国曾经是世上最富有国家的历史。
“我们都是移民,没有一种文化是孤岛。”番茄酱的故事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东西文化的碰撞。
从鱼露到番茄酱,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似乎远大于相似性,而语言学家们们硬是从语言上找出了渊源(当然还得有其他证据)。这就是《食物语言学》这本书为我们呈现的内容,之一。
作者任韶堂是个正宗的歪果仁,这中国味满满的名字应该是他的华裔生物学家妻子给起的吧。任韶堂身为斯坦福语言学及计算机学教授,麦阿瑟天才奖得主,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他在斯坦福大学给语言学新生们上过的课。虽出自象牙塔,却毫不枯燥,充满了吃货的乐趣。
除了番茄酱的来源,任教授还研究了很多好玩的话题:
为什么英语中火鸡和土耳其都叫turkey,而法语中又叫“来自印度”(d‘inde)?
为什么敬酒和烤面包有什么关系(toast)?
为什么英语里的面粉(flour)和鲜花(flower)曾是同一个词(震惊吧?我以为只是同音而已!)?
……
他还仗着自己也是计算机学教授的背景,带着团队研究了美国七个城市6500份菜单及其中的65万道菜进行了数据分析,揭示了菜单用语与餐厅定位、定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下次如果你去美国进餐厅吃饭,看不懂菜单没关系,只要记住,菜单上用的单词越长、越生僻,这家餐厅就越贵就是了。
当然,前提得是人家有菜单。菜单都不提供的餐厅可不是我们一般人吃得起的。
许多问题幼稚得如三岁孩童提出的,我们或许曾经都在脑海里思考过,却早就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们的存在,把自己的探索精神和食物一起咽下了肚。而好的学者,总是保持孩童一样的好奇心。旧金山从不缺好餐厅,任教授爱吃爱玩,却也从来没有浪费过等餐的时间,从菜单的用词、上菜的顺序、敬酒的起源,到为什么中餐没有甜点,没有一样东西不引起他的好奇和想象。
吃货写的书必须有吃货的特质,于是这成了我第一次看到的按照菜单顺序排列的书籍。任教授先教各位如何看菜单,再从前菜到甜点,把各种大家熟悉的食物都扒了个遍。
你并不需要是个吃货才能看懂这本书,事实上,我认为,研究语言学的、社会科学的、做品牌营销的、餐厅管理的或者从事任何与食物有关工作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比方说,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更明白如何通过菜单挑选餐厅和点菜(取决于请客的人是谁),如何在超市货架上看懂商家印在食物包装上的潜台词,也更懂得如何隐晦地暗讽某些喜欢在餐桌上装x的人。
遗憾的是,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差异,这本书中的许多知识点在中文语境下未必行得通。在此且期待下,哪位同为吃货的学者也做一份关于中国的食物语言学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