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读猫
奥尔森总结说。
美国游说压力团体五百强,都是由小型利益集团组成的。
任何一个小型利益集团所代表的人口数量都比民主共和两党少得多。
但他们却能形成比民主共和两党更为正规的组织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此外,教会、慈善组织、消费者和平爱好者等利益群体的情况与政党相似。
既不能向成员提供额外福利,又不能强制成员加入。
奥尔森把这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尚未组织起来的群体称为潜在集团。
潜在集团没有足够能力对公共产品的产出和分配施加压力。
在现代社会中,他们是利益受损的一方。
刚才讲到了成功的大型集团应该如何组织。
下面,来说说他们的运作。
奥尔森发现,为了提高自己的行动能力,大型利益集团往往会借鉴小型集团的运作形式。
将某项具体任务委托给一个小型委员会去执行。
奥尔森用美国国会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美国国会审议重大法案时,参议院100名成员,众议院500多成员都要出席全体投票。
而面临调查某个具体案件,修改某一条法律等具体任务时。
两院都会把工作委托给一个小组去办。
参议院专业委员会的平均成员数是5.4人。
众议院是7.8人。
州政府专案小组平均4.7人。
市政府专案小组平均5.3人。
这样一来,少数几个人领衔制定法案,避免大团队彼此推诿扯皮,提高了立法效率。
好了。
第二部分内容就读到这里。
第三部分我们将讨论。
奥尔森的理论有什么现实价值?
在奥尔森之前,美国主流政治经济学界把利益集团之间争夺公共产品的博弈,当做民主代议制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他们的设想中,通过利益集团博弈来调配公共产品,具有三大优势。
首先,普通人通过组织利益集团参与公共产品分配博弈,促使政府通过税收调节,补贴、社保等手段减轻个人负担,可以缓冲社会矛盾。
其次,按照自发、自由、自愿的原则组成的利益集团,通过公开博弈调配公共产品,肯定比将公共产品分配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更有效率也更公平。
第三。
利益集团博弈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通常能够在公开博弈中战胜少数人的特殊利益。
反复博弈的结果会让公共产品的产出和分配逐渐趋向合理。
奥尔森的新理论打破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想象,揭示出美国现有公共产品分配的很多弊端。
由于不同规模的利益集团在行动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
小型集团的行动能力超强,大型集团偏弱。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在围绕公共产品的利益集团博弈中。
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小型集团。
往往能捞取更多好处。
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阻止利益集团参与公共产品决策。
很多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由于没办法提供一套维系组织运行的激励机制,促使潜在集团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因此,利益集团博弈机制并不能促进公共产品分配走向公平合理。
相反,由于利益集团权力的固化还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比如依靠强势入伙和提供额外福利。
全国性蓝领工人工会总能谋求到更多公共产品,导致美国蓝领的公司待遇虚高。
企业家不得不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产业,造成美国制造业空心化。
再比如依靠选票上台的政治家不敢触犯现有的利益集团,只减税不增税。
只得通过发行巨额国债来解决政府赤字问题,使得政府债务越来越庞大。
可以说美国当今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都与社会中利益集团形成机制的天生缺陷有关。
奥尔森对美国公共选择体制提出的质疑,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对于公共选择理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进一步阅读奥尔森的另一部著作《国家的兴衰》。
奥尔森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利益集团固化将导致国家止步不前,走向衰落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社会中利益集团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单个集团所代表人数越少。
这些原子化的利益集团就会向大型利益集团中的个人一样,不肯为增加全社会福利做自我牺牲。
他们为了攫取更多公共产品,会把掌握的绝大部分资源用于游说、寻租等活动,而不是投入生产。
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蛀虫。
奥尔森发现的集体行动逻辑,揭示了民主决策机制的缺陷。
同时也为公共产品产出和分配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在奥尔森理论提出之后,一些人功利的利用这个理论,积极组织小型利益集团,更有效的为自己谋求公共产品。
另一些人则胸怀促进社会进步的理想,致力于帮助身处潜在集团的弱势群体发出声音,争取权益。
比如吴敬琏等中国经济学家曾借助奥尔森的理论提出警告,要防止在现行体制中掌握了大部分公共产品的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进一步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