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读懂儒、释、道源头的文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一、重叠结构世界
有个概念,大家可能没有接触过:「重叠结构世界」。
从甲骨文开始,中华源头文化就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的基础上。中华原生的道、儒、医、武,都是。甚至后来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是。
刚才我上面发的那些图,都是表现「重叠结构世界」的。
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重叠结构世界」?
「重叠结构世界」就是说: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不同的世界,同时、同地,重叠而成的。
(这里要理清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多维度」,依然是单一结构世界的范畴。任何一个单一结构世界可以有N个维度。「重叠结构世界」是两个单一结构世界的重叠,而这两个单一结构世界,各自都可以是「多维度」的。)
我们来看上面这张图,这是个甲骨文「天」字。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图。
上面那个方框,代表的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却是真正的真实世界。
下面那个「大」字,是一个四肢向四周撑开的人体,代表人体所在的这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重叠,就是完整的世界,这就是「重叠结构世界」。
于是问题就来了。
世界是重叠的,那么人体呢?
同样道理,人体也是重叠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同时、同地存在着两个身体。
这张图左边的甲骨文「人」字。表示我们的肉体。
右边的甲骨文「身」字,表示真正我们的真实身体。
很多人会问,既然,是真正我们的真实身体,为什么我们会感觉不到?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重叠结构的人体,就像是一个极度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中「游戏角色与游戏玩家」。
就像上图。真正的我们是,右边那个「吾」(游戏玩家)。但是这个「吾」身上的所有感觉。都被左边那个「我」(游戏角色)的感觉所覆盖。
大家想象一下,在这种状态下,您能感觉得到真正的自己吗?
所以,我们通过左边那个「我」的感官感觉,不可能感觉到右边那个「吾」。
……
我们现代人基本上看不懂,儒、释、道的文本,觉得很玄。
原因就在于,他们那个时候,所有的描述都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上的。而我们都是用单一结构世界中,肉体经验去理解。这,怎么可能理解呢?
所以,我们现在对儒、释、道文本的解读,基本上都不是他们本来的意思。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需要,诠释出各种各样的内容。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真正读懂那些儒、释、道的源头文化呢?
只有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和古人一样,学会「心智系统转换」,或者说用「内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
二、心智系统转换,用内脑思维
后面的一个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学会「心智系统转换」呢?
孔子的《大学》就是一本非常系统的、完善的「心智系统转换」教科书。
下图就是《大学》的结构图:
练习「心智系统转换」,您不能从左边的「格物」这里开始。
从我的证悟过程来看,关键,是从中间那个「诚意」。
如何诚意?
很简单,就是把我们一直冲在外面的意识,往里收!往里收!!往里收!!!
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这个意识是很难收回来的。
这种「往里收」,不是什么内观、观照、觉察,现在您的意识没有劲的时候,您是不可能内观、观照、觉察,这个观也是肉体大脑在观,内观、观照、觉察是心智系统转换以后,内在大脑的意识在内观、观照、觉察。
所以,「诚意」是一个最、最、最基本的练习,也很简单,就是把冲出去的意识往里面收。
会做了,就能明白《黄帝内经》说的“精神内守”是什么感觉了。
意识「往里收」有个诀窍。就是肉体大脑要彻底放松,您在「往里收」的时候,不能在肉体大脑上找解体位置!一招就不对了。
因为「诚意」的真正的目,就是让外面肉体大脑停止主导作用,让他安下来。
「诚意」练习大家肯定会有「使不上劲的费劲」的感觉,我们平时已经习惯了用脑子就是用肉体大脑。
而现在的要求是,让你把肉体大脑放松,把意识「往里收」,这种「往里收」是非常使「劲」的收。
这个「劲」不是肉体大脑的劲,TA是意识的「劲」,所以这个大家要慢慢体会。
学会把意识收回来,大家就能体验到「安」的感受,回头看看上面的《大学》结构图,「诚意」所对应是「安」。
第一次接触「心智系统转换」的,不太能够理解这个「意识的劲」。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一般都能体会到。
「意识的劲」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过程中,所有的能量都是从这里来的。这有点像我们后面要说的太极拳的劲一样。
「诚意」练好了以后。就是要开始练「正心」。
如何正心?
我们先来说,「心」是什么?
「心」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脏。
完整的心智系统由「意识」与「无意识」组成。
「心」就是「无意识」中的「前意识」。
这个「前意识」非常、超级、无敌的厉害。负责我们所有的行为、情绪。可以这么说普通人的日常言行、思维什么的都是由他管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脑,可是,真正我们主的,是「前意识」。
这个「心」平时我们是能感觉得到的。
我们平静的时候,这个「心」的位置是很低的,在胸口附近。
而我们情绪很高涨的时候,这个「心」的位置是很高的,特别是在愤怒的时候,这个「心」的位置可以到头上。一般「心」到了头顶的时候,也就是人彻底失控、失去理智的时候。
那「正心」干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沉心」。
把「前意识」沉下去。
我们平时语言中,就有“沉静、沉静”这一说法。「心」一旦沉下去,整个人就会很静。
怎么才能把「心」沉下去了?这就关系到前面的「诚意」练习。当你的意识有了「劲」以后,只要意识发出一个「沉」的意念。「心」就能沉下去。
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心」不太好沉。原因就在于意识的「劲」不够。
但是,一旦有了「劲」以后,「心」也有不好沉的时候。「心」有时会被情绪很顽固的往上顶。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正心」中的第二步练习:「净心」。
初学者,可以在静坐的时候,让心里的情绪起来、起来、起来,起到不被情绪带走的程度。这个时候,意识里面发出一个类似像「删」的意念。就能把那种情绪删掉。
这个我自己是非常有体会的。我第一次做这种练习的时候,就把我很严重的恐高情绪给删除了。
「正心」练习在所有「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过程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项=步练习。因为自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提升、完善。平时没事可以找出自己一些不良情绪进行删除。
好,下面我们来说「格物」。
如何格物?
「诚意」与「正心」,这两个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外在的肉体大脑,不要起主导作用。
但是,我们的肉体大脑中装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办呢?包括知识、习惯、欲念、偏见等等……
知识,习惯,欲念,偏见这些,都属于「物」。「物」的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的「已知」。「格」是打破的意思,「格物」就是抛开一切已知。
也就是说,「正心、「诚意」练习的时候,还要抛弃大脑中所有一切已知,通俗的说就是把「大脑放空」。
经过这样「诚意、正心、格物」的练习。所达到的认知状态(致知),就是一种空灵的「内思」状态。
「内思」在《大学》中就是「虑」。这个「虑」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禅」。二者在心智状态上是同一回事。
把「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刻刻做到位,调整到位的,这就是「慎独」。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孔子练的心智功夫,是动态入静、动态入定,所以,不太讲究静态的打坐,而是,要求心智系统时时刻刻的调整、转换
坚持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心智系统」就会发生转换,就会从肉体大脑思维转变到用内脑思维。
那时,我们再看儒、释、道文本,就不是现在这种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