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林清玄写过的文章《我从来不让孩子考第一名,考第七——十七名最有出息》,谈到了处于这个层次的孩子人际交往好,能和第一名的学生玩,也能和排在后面的学生交流。
我在对待孩子的成绩上也是从来不做严格要求,养成学习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心态,每天能够快乐地去学校就好。
由于我的纵容,儿子对成绩排名表现得从不热衷,学习总是不紧不慢,因此成绩也不够理想。这段时间,我就在儿子去哪里读高中这件事情上纠结,因为我的儿子成绩没有排在全班前十名,考一中、二中肯定无望。
昨天早上,看到儿子班级群里,一个家长向老师请假,说是昨天睡晚了。
紧接着第二条信息又写着,孩子写作业写到了凌晨三点半,这样超负荷的作业量能让每个学生都升入一中高中部吗?如是这样,怎么没见到百分百的学生上了一中呢?这位家长又提到了这段时间,发生在学校的敏感事件,短短时间消失了两个生命。应以学生的健康和生命为重。
晚上,同儿子交流了这件事情,才知道原因。这个学生是全班的前十名,每天下午后两节课要参加学校的培优班。
什么?培优班?
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要接受同等公平的教育,难道成绩不好就不用培优了吗?学校和老师就要对这些孩子们放弃吗?
不用想也知道,参加培优的学生走了,剩下的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写作业,相当于一个托管班。
对此,我为儿子深深地抱不平。就因为我的儿子不够优秀,所以就失去了培优的机会,本来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没有老师的讲解辅导而变成了疑难问题,堆积的多了,就无法解决,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我知道学校为了优秀率而这样做,但是我疑惑,一个年级将近两千学生,学校只重视其中的三百多人,剩余的一千七百多学生,就成为优秀率的牺牲品。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人才并不是以分数为主,更要注重学生成长阶段的品德、素质、行为养成,不可忽视的还有心理教育。学校的这种做法,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产生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或是产生敌对心理。
学生不是不懂得被轻视,只是不敢发泄罢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面对老师的冷眼,同学的嗤之以鼻,就会产生厌世心理。前两周发生在学校的八年级女孩儿跳楼自杀事件,不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吗?
也许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谁让你儿子成绩不够优秀?优胜劣汰是大自然法则。
可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灵魂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应当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公民,靠他们传承美德、信仰,需要的是正能量的传播。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那个年代,也面临着中考,考中专、考高中,每个学生都是有梦想的。
我们那时候没有培优班,有的只是老师一遍一遍地不停地讲解,听不懂的叫到办公室里“吃小灶”。自习课上,老师就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看到做错题的学生,马上讲解。如果是共性问题,还要面向全班学生,再次告知。
我们一个教室里也是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可是老师往往对成绩靠后的学生更为关注,时刻注意他们的思想动向,不学习也不行。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之间都没有隔阂,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如今,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核素养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学校应以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为出发点,教育如何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把学生划分等级,在不公平的等级教育下,扭曲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