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为最佳时期呢?
笔者认为,越早越好,甚至在娘胎里就可以进行阅读了。
可是问题来了:似乎现在都形成了一种阅读怪圈!
尤其是刚刚接触认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
怪圈一,我们家孩子由于识字量太小,读书不感兴趣。读起来,太吃力了!于是乎,拼命地让孩子大量识字,目的唯一,大量识字了,孩子就喜欢阅读了。更有甚者,百般后悔没有给孩子上幼小衔接班。
怪圈二,我们家孩子从小就认识了很多字,在班上一定喜欢读书。然后,后面就一直沉浸在“识字量大=爱读书"这样的等式里了。别人,悄悄超越,就在你被蒙蔽的一刹那。
怪圈三,孩子写话不行,勤练笔。于是,”日记"就在这些孩子心目中躺着中枪了。写日记烦死了。整日,没什么可写。从小就对日记抵触了,甚至到三四年级写出来的“文章”还是流水账。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
怪圈四,孩子的阅读量很大,每天都会坚持看书,看到书就如饥似渴。可是,怎么作文就是这不好,抓不住重点,一到考试,作文分被扣的稀里哗啦的。很是苦恼。
种种的怪圈,笔者认为这终究还是与读书启蒙有关系。
由于现在的功利性的作用,很多孩子的阅读已经变味了。不是为了多认字,就是为了今后能写好作文。于是,催生出很多识字文章,写作文真不难之类的快餐书籍,更有甚者,一节课的设计都是大量的词语堆砌成精彩环节。
如果,能有一节课,让孩子们静静地,不出声地阅读,这本就是自己的好课。
那么,孩子们到底怎样读书?家长们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阅读呢?
笔者仅仅谈谈自己的看法,不敢苟同。
首先,读书,肯定不是为了多认字。读书修性,静心,让人成长。
你瞧瞧,她和认字有半毛钱关系?充其量,你认识字多,能帮助你读更多的书。认字多的,就一定爱读书吗?这倒未必,因为现在孩子们认字的途径太多了。走在大街上,准备些生字卡片,看个巧虎,佩佩猪,父母教,老师教,都能认识很多字。
有些孩子,识字量大,未必做到读书静心。反而,会造成过度自信,盲目地认为“我爱读书”,甚至,孩子们看很多营养不够的书籍特别专注,父母都认为孩子爱读书。这就是孩子的状态蒙蔽了我们大人。
对于读书中孩子经常会认识新字,说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词语。这并非所谓高频词语的功劳。而是,孩子喜欢上这个词语了,或者在第一次阅读时没有认识或理解。她通过再次阅读,从文本中主动探索这个拦路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从而认识得更为深刻。所以,笔者坚持认为,读书不是为了识字。
那么,识字量不大,孩子就不会读书,这是真的吗?
笔者认为,识字量不大,照样不影响她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相反,在幼儿阶段,小学低学段,让孩子养成听故事,看故事的习惯,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和创造力的提升。
为什么,先进教育的国度,会有很多图画书的产生。这绝不是简单的迎合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看书,一定要看有责任感的作家的书籍。何为责任感,从孩子的阅读读物上就能判断了。根本就不用老师来介绍。目前,个人比较欣赏绘本。这些书籍,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简单点说,绘本,是从小到老都可以阅读的一本图画书。如果,你小瞧了它,你就错了。
再看看另类一些的图画,孩子们风靡,《赛尔号》《植物大战僵尸》《科学漫画》,文字书《查理九世》等书籍,知道孩子们爱看图画多的书籍,拼命出版印刷这才叫赚钱。甚至还可以评出年度畅销之类的头衔,更畅销了。而我们,就需要站出来,阻断他们肆虐的行为,这些违背良心的行为实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质。虽然能学到些点滴知识,若负面的影响多于正面,丢垃圾桶也无妨。真不知道,这些书籍为何流入了市场。
再谈识字量不大反而会促进孩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首先,当孩子识字不多时,我们需要承担的就是陪伴孩子阅读,听也好,和他一起互读也罢,能帮助孩子在听读,合作中,发挥想象,在交流中提出疑问,总比孩子自己盲目的阅读要来得有效吧。
等养成了质疑、思考的习惯后,孩子的识字量也随之增加,从此,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
我家女儿为例,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女孩,甚至在班级里显弱的那一个。可是,坚持听读后几年后,一日不可无书。可是她的识字量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可是,我每次都会关注,她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答案是肯定的。说明,听读有效果。其次,最近和她在书店挑选一本绘本亲子阅读时,我会有意识的让他接故事情节,居然也能准确的接出来,而且非常符合故事情节。是谁的功劳?是图画的功劳,加上平时阅读积累的功劳。
读书,读到最后,就是一种习惯。
现在我又有新的想法,什么时候读书为最佳时期呢?答案是这样的,任何时候都是最佳时期,关键在于坚持。
文/风云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