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说,某人谈论起某个话题来,总是头头是道,或者说他很有逻辑力、很有说服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里的“道”与“力”,就是指对方语言表达里暗含有自己认同的某种思维框架。
有时候,我们说,某人“语无伦次”或者“打胡乱说”。别人反问我们“为什么”时,高手可以娓娓道来其中缘由。
他们多半会指出,对方的说理内容(或者信息处理步骤),不符合自己的某种思维框架,对方处理的信息结果装不进自己认同的、我们认为适用于对某些信息处理的、某个认知的“框框”里或者“架子”上去。
你想不想也能如此侃侃而谈?
我告诉你,他们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框架思维”。
说框架思维之前,先说说什么是思维框架。
什么是思维框架?
思维框架,是我们对如何处理信息时,有形无形中采用的一种认知结构。我们运用什么样的认知框架来处理信息,会影响信息处理结果。
思维框架,一般常用于问题思考,或者语言表达。
这里的框架,有时候,表现为各种思维模型,或者某种思维结构、思维顺序或秩序,因此框架思维,有时候,也被称为模型思维、结构思维。
各个专业领域,都有各种经验丰富者,或专家总结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型。比如,质量管理领域有PDCA,营销领域有4C、4P,教学领域有课程设计ADDIE模型,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骤,教练领域有GROW模型,战略研究领域有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五力模型等等,都是一种思维框架。
相信每位伙伴梳理一下自己工作、学习研究所在的行业、领域,都可以发现有不同、或多或少的思维框架存在在那里,自己也有意无意之间,前前后后都接触过不少思维框架 。
思维框架有什么好处?
思维框架,包含的各种“框框”或者“架子”,都是前人关于各种各类信息处理的认知经验系统化总结。
1.让我们看事物更清晰。
沉淀越久、认可度传播越广的思维框架,历经众人不断实践,越经得起各种检验,说明这个思维框架越有效,越有实用价值,越不易出错。据说,股神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拥有100多种思维框架,故而屹立股市,常胜不倒。
有这种逻辑关系思维模型后,你一看书籍目录,大概就知道作者的思维模型,就知道整本书的逻辑设计;别人做拆书课设计时,你一看拆书家的学习地图、大纲,就知道课程的逻辑关系大体是什么了。
2.让我们做表达更易懂。
3.让拆书课设计更流畅。
做拆书课设计时,拆书家是从图书的一级目录逻辑关系下手选拆页,还是在下沉在二级目录里找拆页?
各个拆页,其代表性是否足够反映一级目录意图?二级目录里的各拆页逻辑关系又是什么?拆书家初步想搭建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心里有数吗?还缺哪一个逻辑环节?怎么补上,拆书课整个逻辑关系才顺畅?学习者理解起来不会遇到“肠梗塞”,不会提出质疑,不会挑战拆书家的设计逻辑?
什么是框架思维?
当我们养成不自觉地、遇事都会着眼于利用一些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或进行表达时,我们称之为有了“框架思维”。
怎么拥有框架思维?
“三jian”原则:多识见、多构建、多实践。
1.多识见:针对不同专业领域,上手快、出错少的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去找到该领域成熟、共知、大家熟悉的各种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型,进行直接套用。主动去多识别,多看见,多搜集。我身边的伙伴,有人收集了远远不下100个思维框架。
针对拆书课设计而言,就是通过图书序言、目录,最快时间去找到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维框架或者模型。有些书,比如《模型思维》,就是专门介绍了24种思维框架的,《三十六计》,包含了36中用兵思维模型。这属于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拿来主义”,放谁身上都不必拒绝。
《影响力》介绍的“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六种方法,不同组合的搭配运用就是一个框架;《非暴力沟通的》之“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骤;讲故事的SCORE模型;聚焦式谈话ORID模型;NLP的六层次逻辑模型;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库伯学习圈的“体验-反思-抽象-实践”等等,都属于经典的思维框架。
思维模型见识多了,自然见惯不惊,就习以为常。别人击节叹赏、或叹为观止的模型,你是从容淡定,见怪不怪了。
2.多构建: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精研的领域,有时候,拆书家可以做些小小的尝试,去创新,自己试着去建构一些“半新”、“全新”的思维模型。
第一种方式:局部构建。它包括模仿、替换。
-模仿。模仿原有成熟的思维模型,将其全部替换为自己和用户熟悉的行话、术语。
-替换。针对原有的思维模型,可尝试将其中局部用词、用语,或个别步骤、环节替换为自己最为娴熟的语言、词汇,或者是自己的用户最为熟悉和理解的行话、术语、俗语。
记得从田俊国老师课程那里学到一个。
ORID聚焦式会话模型,原来四个会话环节是“事实层、体验层、理解层、决定层”。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型。用工程设计师语言和行话来说,这四个环节,就好比是对应着“感应器、存储器、处理器、效应器”。对大多数理工生而言,四个“器”的比喻,都非常贴切,浅显易懂。
第二种方式:全新构建。
全新构建一个思维模型的一般的四个步骤:抽象、验证、修正、再验证。
全新构建有挑战,我鼓励大家去尝试。马云说,试一试,没准就成功了呢。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
根据设计经验和观摩心得,我自己就尝试构建了一个拆书课设计的思维模型,“POPS-RIA”模型。经过我自己验证,目前看来,还是算有效的一个自用模型。
它有先有Problem再有Pages的自上而下式,和先有Pages再有Problem的自下而上式,两种情形。
因为Problem和Pages两词互换位置后,大写字母并不受影响,所以表现形式还是同一个,我称之为拆书课设计之“POPS-RIA”模型,不仅好记,而且易学易用。
第三种方式:模型视觉化
让你的思维模型视觉化,可以激活学习者视觉记忆脑区。经过多维度刺激,可以让学习者更容易去理解、记忆、传播。
离开了上面两幅视觉导图的支持,关于库伯学习圈、七个习惯的讲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现场,拆书家讲解将是多么地苍白和无力,学习者学习将会是多么地郁闷和无辜。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例子。这是前年“我是好讲师”一个冠军得奖作品。根据头一天的临场命题“高情商”,在辅导老师一个晚上的指导下,获奖者把“高情商”三个字进行了拆解,用了15分钟说课,同时配了这样一个视觉化彩图。
三角形结构非常稳定,获奖者从三个维度去表述高、情、商三个字。
选手现场表现非常成功。据说,评委们对其课程模块设计思路,一时惊呆了,一致肯定,冠军非他莫属。
3.多实践:就是多用,想方设法找机会去用起来。有一句话,“没有用,就没有用”。
a.拆书课设计用。
拆书课主要内容设计时,我们如果让它包含了一个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思维框架,同时,这些框架符合人类常规逻辑思维习惯,那,我们的拆书课就会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之美在里面,得到学员理解、认同、接纳的可能性更大,得到及时有效传播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去看看市面上经典的课程,它们都有一个经典的思维模型在课程结构上做强力支撑。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及以DISC为底层逻辑的各种团队管理、销售、沟通课程。
b.据场景而选用。
针对每一个典型场景,任务的关注点不一样、信息处理颗粒度不一样,实际上也有不同的模型存在。
比如,讲故事、经验萃取、案例收集,记得一个有STAR(背景、任务、行为、结果),也有SCORE(背景、冲突、选择、结果、升华)两种思维模型。我喜欢有冲突、有选择的故事,因此更喜欢SCORE模型。
同样的是图书介绍,拆书技能点里,有FAB和“学习者场景法”两种不同模型。
当在推荐实物时,我倾向于用FAB法,因为现场我们可以让客户可以直接观察到、体验到产品的特征F、优势A和好处B,而“学习着场景法”就来得没有那么直接、猛烈,体验感、视觉冲击偏弱。
当推荐思维工具、想法、做法时,我喜欢在学习者大脑里构建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激起痛感回忆和共鸣,所以多推荐“学习者场景法”。
c.用自己擅长的。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信息处理需求不同,我们可以去找到自己用起来最顺手、最拿手、最精研、最擅长的那一个思维模型。
d.用后及时反思。同时,每次尝试应用之后,可以及时反思、总结,体会和找到不同模型其间细微的本质差别,在今后的模型选择和运用中,争取做到最恰到好处的契合。
e.其他场景多用。
除拆书课设计,当我们面对每次课程设计、每次问题解决、每次思考、每次表达的时候,都尝试有意识地去套用一些现成的思维模型,尤其是经典的那种,不仅信息处理、问题处理得快,而且显示出我们职业化水平高、很专业、办事有效率,思维清晰,能够快速取得合作伙伴、上级的信任。
当我们拥有的思维框架越多,那么我们的拆书课模块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员互动,包括我们的场控能力,都会更加游刃有余。拆书家临场发挥的空间,会维度多、深度广,但是很多学习者是看不到这一块的,拆书家就会显得特别专业、特别牛逼、特别应答自如、特别帅、特别靓。
不止在思维方面,模型之美,结构之美,在建筑物、分子结构、树木,一些美的景致,一些设计产品,不管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都客观存在。
面对经典的结构,你都会觉得蛮舒服的,蛮接纳的,你都会感受到有一种美感在里面,让人看着、听着舒坦。
【框架推荐】:
1.逻辑结构框架
拆页间搭配逻辑关系,也是一种思维框架。我这边给推荐给大家四种:第一种是递进关系,第二种是并列关系,第三种是矩阵式关系,第四种是情景式关系。
常用的有这四种关系,有伙伴会提到还有一种叫“分类”关系,我觉得也可以借鉴。其他复杂的各类框架,基本上是这几类的组合。
下面主要说说我对递进关系的理解。其他几种关系比较常见,不再展开说了。
我把递进关系,描述为包括了两种逻辑,一个是演绎逻辑,一个是归纳逻辑,我都把它合并成递进关系。
第一种递进关系,就是指常用的演绎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包括可以把what,why,how这三个单元顺序重新组合。比如说,大家经常说的黄金圈思维,就是why ,what,how顺序。
第二种递进关系,是归纳逻辑。它包括三种子结构,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
其中,结构顺序又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空间结构,第二种是概念结构。空间结构,比如说是国内、国外是一种空间结构,省内外,左中右、上中下、里外,这都是一种空间结构。
还有一种结构顺序是概念结构顺序。比如说,金字塔原理里面提到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里的“上”与“下”,不是看现实里看得见的那种“上”与“下”。
这是我自己理解的。大家可以尝试去理解一下,但是不一定非得认同和接纳。我认为这样归纳以后,非常有利于我自己对很多东西的理解。
2.【I】的结构化讲解
其实,在做关于【I】讲解的时候,根据众多拆书家的经验观察和总结,那里也有一个思维框架。每一位拆书家的脑子里面,一定要有这个思维框架。
按照这个结构去讲解拆页,你的拆解不会差。当然,讲解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
在这个结构框架下,你可以在前后秩序挪一下,让你的拆解不那么死板,让它变得五彩缤纷、更丰富多彩。这样一来,不用每个拆页的【I】的讲解顺序都是一样的,学习者体验会更不一样。
当拆书家主动有意去做框架下不同讲解设计时,学习者可以体验到动态之美、变化之美。
3.ORID聚焦式会话
ORID聚焦式会话,大家可以在反思、分享、提问、对话时用上。实际上,它有一个底层的、符合心理学认知的一个框架。
当我们有了这种思维框架在自己大脑里边儿,我们就知道去问学员哪个层面的问题,以及他的问题是针对哪个层面提出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在哪个层面的问题去回应他,这些都可以得到思维框架的支撑,同时,学员的体验可能还会很好。
4.三脑学说
“三脑学说”,也是一个思维框架。
我看到过很多拆书家关于how的设计,要么只集中在行为层面,要么集中才认知层面,同时,往往忽略了情感层面,不同程度都有缺失。
仔细梳理一下,如果我们掌握“三脑学说”这个框架,我们的反思、复盘、A2便签设计,包括你的A3设计、量表设计、学习目标设计、故事设计、提问设计,你的回应设计、预防异议设计,都可以用这个思维框架去框住你的学习设计延展维度和方向,你就可以提前知道你在“打”哪个维度,你在打哪个点,三维至少要有两维学习才有效。这些,你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术,同时,心中有数。
5.其他
包括我们经常用的2W1H,销售上的4C、4P,包括大家经常说的多快好省,PDCA,5W2H,包括白富美、高富帅,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罗伯特迪尔茨的六个逻辑层次模型,都是一种思维框架。
拆书帮成都蜀汉分舵·拆书家·爱拆书的东哥
2020.12.13于成都光华财经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