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文】
八月九日,晋文王司马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司马炎继承晋王王位,担任相国。
九月七日,任命魏国司徒何曾为晋国丞相。九月十二日,任命骠骑将军司马望为司徒。
九月二十四日,葬文王司马昭于崇阳陵。
十二月十三日,魏帝曹奂把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十二月十五日,曹奂出宫,住在金墉城。太傅司马孚拜辞,拉着曹奂的手,呜咽流泪,无限悲恸,说:“臣死之日,仍是大魏之纯臣!”
十二月十七日,晋王司马炎即皇帝位,晋王司马炎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泰始。
十八日,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王宫就建在邺城(原魏国所有亲王,全集中那里),对他优崇之礼,和当年魏受汉禅对汉献帝的规格一样。魏国诸王全部降位为侯。
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追尊王太后为皇太后。封皇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幹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彤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各叔伯兄弟司马望等十七人皆为王。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文武百官都各有升官进爵。
十二月二十六日,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师曾任太师,所以避讳,改太师为太宰)。不久,又任命车骑将军陈蹇为大将军,与司徒、义阳王司马望,司空荀觊,一共“八公”,同时并立。
司马炎吸取曹氏宗室孤立无援的教训,因而大封宗室,赋与他们职权。司马炎又下诏诸王都可以自己选择任命封国中的官员。唯独卫将军、齐王司马攸不敢,全部请求朝廷派遣。
司马炎下诏,解除魏国曹氏宗室禁锢令,又撤销诸将出征及各州刺史、郡守上任需把家属留在京师为人质的条例。
【点评】
这一章节信息量极大。
一、司马昭死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的心思就是以晋代魏,然而他本人没有等到这一天。
二、魏帝曹奂把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晋王朝正式开国了。曹奂说是“禅让”,实际上就是被逼无奈。有趣的是,晋国本国的史书《晋书》记载:“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说的是,司马炎最初的时候认为不合礼数,就谦让推辞,但是魏朝的公卿何曾、王沈等人固执的请求他接受,于是就接受了禅让的诏命。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魏国大臣主导的,可是,魏国的这些大臣不也是司马家安排的吗?这里搞了文字的小把戏。
这里提及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司马炎封给被逼下皇位的曹奂为陈留王,其小领地也就是陈留国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后来,陈留国的寿命竟然比司马家的大晋朝还多存活了59年。
三、大体量的加官进爵。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如果是通过武力解决的,那么旧朝的既得利益者基本被清除,新朝可以相对“轻装上阵”;但是像以晋代魏这种模式的朝代更迭,一方面要为新的势力分蛋糕,一方面又要照顾前朝的官僚系统。这样一来,官爵必然大体量增加,其中最典型的是“正国级”职位,由过去的“三公”,变成“八公同置”。司马家的直系亲戚都被封王,加上之前司马昭恢复的五等爵,可谓是西晋开国,皆大欢喜。
然而问题来了:虽然有些爵位是没有封地的“虚爵”,但更多的是实爵,这些是需要钱财养的,比如八公,除了食邑以外,还有工资,每天是粮食5斛,后来又增加春天给绢100匹,秋天绢200匹,丝200斤,并有不同的“服务人员”等等,那么,这个经济问题该怎么解决,会不会成为巨大财政负担?
四、最重要的一件事:司马炎吸取曹氏教训,大封宗室。当年司马懿是魏国三朝元老,两任托孤,备受曹丕、曹叡信任,但最后却走上了篡权的路。所以,司马炎认为,在乱世之中,看来还是只有血缘关系才靠得住。司马炎在当上皇帝后,一次性就封出去二十多个王,其后陆陆续续的又加封,总数接近六十个王。
但是,家族亲戚就靠谱吗?兄弟相残的事情,历史上多了去了。远的不说,东吴孙权的两个儿子孙和与孙霸的“南鲁之争”,其是活生生的例子。
从后果来看,司马炎的大封宗室,并且让亲王掌握实权,他种下三百年之乱的祸根。这种分封直接造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而八王之乱的直接结果,又导致五胡乱华十六国,全中国大分裂,直到三百年后隋朝建立,才结束这一混乱局面。
当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还有其他诱因,但从根上来说,从大封诸王开始,司马炎就掷下了多米诺骨牌游戏的骰子。
五、解除魏国曹氏宗室禁锢令。从曹丕开始,曹家防范宗室的法令极为严格,亲王不得为官,也不得与朝廷官员交往,等同于终身软禁。等曹家失去天下,曹氏皇族反而得到了自由,这也真是令人唏嘘了。
另外,司马炎还撤销了魏国的“人质条例”。过去,将领出征、驻防,都要把家属留在京城,作为人质,不可以随行,用此防止叛变。
以上两项措施,固然是司马炎在开国之初用来收买人心,但客观上是比较人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