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前二十年,我很抗拒一个词——平庸。
我想做人群里最特殊的那一个
我不想成为路边为其他奔跑的人而鼓掌的无名氏。
所以,我看起来很努力。
我写的作文老师在其他的班朗读表扬。
我打破老师女生理科成绩不好的刻板印象。
我参加很多比赛,拿了很多奖。
我去了一些如雷贯耳的企业实习,看见早晚高峰的人们拥挤的模样。
对了,每天晚上都会有两波高峰期,一次7点半左右,一次9点半,但我知道他们不是最后回家的一批人。
02
但是有时候看着历史课本,我也在想,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那么多,而像秦始皇那样世代铭记的又有几个。
《寻梦幻游记》里说,只要你被世人纪念,那就还是活着。
不是肉体的存在,而是精神的高度。
依靠血缘和地缘散播关系网的我们,终会被这个世界忘的干干净净。
我们的所有存在都会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但绝大多数的人不是“精英阶层”。
我们洋洋自得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是我们的上一阶层给予的,言语或者物质上的鼓励。
我们,并不是18岁时可以肆意做梦的少年。
03
我慢慢承认自己的平庸是在某个9点下班的夜晚,我走出大厦门口的时候,头脑昏昏欲睡,街道华灯起,身边无人语。
我突然开始考虑起,以后我会过一个什么样的日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按部就班地下去,即使我拼尽全力,三年小升,五年一个阶层的跃迁,然后跳槽或者继续在公司做下去,但是这个时代,瞬息万变的生活,在某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慢慢变成自己的“原罪”。
我啊,好像是成为不了人群里最闪亮的那个人。
年少的“风光梦”,终于慢慢走向了实际。
04
今天有上届的学长学姐分享关于人生选择的经验。
有考研中传初试差4分的人,有进入了厦大的复试被刷的人,最后都去了一个普通的211。
去年此时的他们,好像现在的我们,有梦可做。
但是,最后他们都好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人啊。
从当初坚定的信仰,到最后被现实左右。
但是,从话语间,已经看出他们真的很努力了啊,真的坚持到最后一刻了呀。
知乎有一个话题#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吗?#回答异常地理智和冷静,没有绝对的说能和不能,这才更恐怖吧,从各种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努力”这个词被人们客观的对待。
很多努力,徒劳无功;很多努力,甚至并没有意义。
05
之前,人物写了一篇文章《奥数天才堕落之后》。
主人公是付云皓,如果用一些标签来的话,他的确足够厉害。比如 “IMO冠军”、“北大数学院”、“中国数学界标志性的人物”。
然后呢?
作者用了“堕落”这个词,没错,堕落。
付云皓现在在广州一所二本的师范学院教书,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这位曾经的奥数冠军定了性。
这样一长篇文章中,有关作者的自述少之又少,大部分是依靠所谓的“身边人”和“见证人”来完成文章,如果没有后来付云皓的“反击”,也许舆论会被这个曾经的“高考状元”引领。
没错,作者是2014年的江苏理科高考状元—吴呈杰。
他用他的价值观塑造了该文的立意和高度,他认为曾经的奥数冠军、北大数学系的学生在一所二本学校里教书是一种堕落。
人们似乎对于名校的学生有天然的期待和要求,清北首当其冲。
但是付云皓说道: “现在的我,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这所以培养中小学老师为目标的学校。这位作者能考进北大,算术水平不会差,我们算笔账好了。我们一届算100个师范生(实际上一百多),80个去中小学,每个学生平均带10届学生,每届算两个班60人。若真能帮助这些师范生提升能力,那一年的教学里能间接帮助多少小孩子呢?不知道这个微薄的数字能不能入得了作者的法眼?”
整篇文章温和说事却极有力度,高低似乎立现,吴呈杰以他自身的框架来衡量付云皓的高度,付云皓从长远,非个人,社会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其效力不可估算。
06
我不知道,文章一出,吴呈杰有无启发,于我而言,却是收获良多。
付云皓从他的角度为我解答了关于“平庸”一事,关于这个词,从未有过确切的定义,更准切地说,这个词是相对,而非绝对。
比如他的工作,吴呈杰觉得很平庸,配不上他的标签,付却因他的工作而自豪,为数学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助力。
当你主动为自己贴上“平庸”这个词的时候,其实正是因为你看到了自身格局的狭小,而如果你在井底的时候,你会自我发现吗?极大程度上是不会的,哲学中的“洞喻”观念可以解释一二。
是因为对比,驱动了自我反思,通过认知层面的变化,促使行动产生。
所以,有梦可做,很好。
自我认知,平庸,也很好。
我们总是要前往更为广袤的天地,才能看到那么微小的自己。
打破自己旧有的壳,新生也好,瓶颈也罢,都是成长。
躲在每个宏大的词背后,慢慢认清现实,也慢慢老去,在岁月变化里,自我解答。
这一场马拉松,也许你总在努力在超越前一个人的心态上,却在某个拐角处,让你看见,在你前面的人呜呜泱泱,对你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了新的看法。
纯粹的享受当下是一个虚伪的词,冷静而又理智,不沉溺在假想梦想实现以后的美好人生里,你所能做的,所拥有的不过每一个伟大而渺小的现在。
文:小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