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家庭教育课,无论是亲子关系、情绪管理还是夫妻关系的课程,大家反应的焦点问题一定包含“婆媳关系”;而对于和婆婆生活在一起,需要仰仗她们来帮忙带孩子照顾生活的儿媳妇来说,问题就更复杂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是谁的问题?
我曾经参加一个研究“中国式家庭关系”的课题,有一部分内容是对婆媳关系的访谈。婆媳双方都大倒苦水,各说各的理。
婆婆们的苦衷:
自己无私奉献得不到半句好
我整天除了带孙子,还要买菜、做一日三餐,给家里洗衣服、打扫卫生,剩饭剩菜都我包;还为他们买房买车掏出自己的养老钱,可到头来媳妇还不满意,哎……
儿媳不把自己当一家人,就像外请的“保姆”
每天除了叮嘱几句和孩子有关的事情,没有别的沟通,对我不冷不热,就像被他们请来照顾孩子的佣人和保姆,想起来心里真不是滋味。
没有自由和空间,不习惯
每天一天到晚围着孩子和家务,还被挑剔这不好那不好,我们为儿子辛苦了一辈子,到老了还不能自由。我们从外地来,离开生活几十年的老家,语言不通人不熟,很不习惯,但凡有一点办法都不想留在这里。
看不惯年轻人带孩子
像现在的年轻人带孩子,如果生活在我们那一辈,饭都没得吃。我们那时候生养几个孩子照样要上工下地,哪像现在一个孩子要这么多人带,又是上这个那个班,小小年纪学这学那,还要花时间陪出去旅游,花精力又花钱,孩子还不是这样。要放在我们农村,有吃有穿就行……
儿媳们也有自己的说法:
婆婆不关心自己,没有感情基础亲近不起来
相信大多数儿媳妇一开始都想做个好儿媳妇,我也一样。刚结婚没孩子的时候我经常为他们考虑,手机破了换手机,衣服旧了买衣服,出差旅游都想着给他们买礼物,但是发现他们可没有真把我当做‘一家人’,洗衣服发现我口袋里有一张卡也要请她儿子转交给我,叫我的名字从来直呼全名,连同事都不这么叫我。表面上我们也没大矛盾,但是没有相互的感情基础,我无法和他们亲近。后来有了孩子,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我有很大区别,很多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我不得不指导他们,涉及到孩子,那可不能“忍”着,他们就认为我在批评他们,就不高兴了。
不理解和体谅晚辈的压力
我白天工作,晚上回来给孩子辅导课程,有时候晚上还要加个班什么的,每天累得精疲力尽,哪有精力和心思再说话;老公工作压力也大,经常出差顾不上家里,我肚子里怀着老二,都是自己去挂号、约医生,最近还检查出一个毛病,需要再去其他专科看,我自己心理压力大得很。但是我婆婆可从来不闻不问,从不主动关心。她们真应该主动体谅我们,否则我们做出妥协也是表面的。
观念固执,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老人总是用自己一辈怎样怎样说教我们,但是我们这一辈能和他们一样吗。孩子不要爷爷奶奶早上送去学校,说他们动作太慢,到学校都很晚了,想跟着我们上班一起早点去,奶奶就嫌我们不让带孩子;孩子埋怨爷爷送去上课外班的路上不会聊天,不让看看风景,只会催着快点走,爷爷说哪有那么多精力聊什么天……我们父母在的时候,孩子愿亲近我们不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很正常,他们又看不惯,觉得我们娇惯。
无奈的维持
老人虽然总威胁“要回老家”,但是他们还是会考虑亲情,尤其是考虑到自己的养老和在亲戚朋友面前的面子问题,只是嘴里说说不会离开;而儿子儿媳虽然不喜欢老人的方式,但确实也离不开老人的帮助。
但是这么相处总归是很尴尬,家庭氛围不好,影响夫妻关系,给孩子也造成负面影响。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僵局
心理学认为: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是因为自身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寻求认可和价值感的婆婆
婆婆们需要是自己的付出要被看见、被肯定,至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因为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而全部否定。
婆婆们需要自己被重视,被当成“自己人”而不是“阿姨”,这两者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从情感上来说,儿子身从己出,自己辛苦把他抚养到成人成家,这个骨肉之情和自己无私的爱不能因为有了儿媳就被放置于次要的位置。
婆婆们还需要自己能得到认可,这种认可是一种对价值感的需要。老年阶段价值感来源越来越少,如果自己所能做的仅有的那点“贡献”都得不到认可,老人会觉得“余生”没有什么意义。
需要被理解、关心和支持的儿媳
儿媳需要被当“自己人”关心,而不是被当“外人”。人和人的亲近感是相互的,只有一方付出是建立不起真正的亲密感。
儿媳需要自己的压力被理解,年轻一辈上有老下有小,要做好工作和自身发展还要培养孩子,家里有矛盾要处理,外面有人际关系要应对,压力很大,他们需要老人的理解并主动替子女进行周全一些的考虑,而不是只是完成任务似的,等子女下班就赶紧交班。
儿媳需要老人能帮助自己把孩子进行更现代化的养育,希望他们观念能够变通和有所成长,以适应家庭的需要和孩子发展的需要。
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和对方的需求,认可这些需要。
但是有一些是对方无法满足的,因为从两个原生家庭中长大的两个成人,没有亲密的感情,不太可能能很好的满足对方。
那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满足自己。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别人没有义务一定要满足你,尤其当对方都没有这个能力和能量的时候,更是做不到。
对婆婆多看见、多赞美、多沟通
对于老人的需要,我们儿媳能做的是尽量多看到她们的贡献,多赞美她们做的好的地方,肯定她们在做家务,接送孩子,打扫卫生等方面的帮助,以及这样的信任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多赞美平时她们每天可能多做的一点点努力,比如记住了孩子让她做的一个汤、主动去上网学菜谱、把鞋柜里不穿的鞋收拾起来了……
多沟通。老人都喜欢和后辈聊天,虽然婆媳之间真没有特别多的话题,更别说共鸣了,但是可以从老人实际生活需要
或者她们的经验中找一些她们感兴趣的内容聊。比如聊一聊她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老家的风俗、亲戚朋友家的事情…..
丈夫(儿子)对于调和婆媳关系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有一些事情不方便和婆婆直接说,可以让丈夫去沟通,自己再和解。
儿媳自己的需要怎么满足呢?
做好接受老人很多观念改变不了的事实。
自己多承担一些,毕竟那是你的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把婆婆的帮助当成“额外的福利”,在此基础上安排好自己的家庭生活。
压力大,一方面和婆婆沟通,让她帮你分担生活上一些负担;但更多的减压需要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目标和时间,通过夫妻协商分工,适当减轻压力。
“核心家庭”(也就是你的小家)需要和原生家庭(包括父母)划清界限。自己是“核心家庭”的主人,关键的事情要自己负责。比如教育孩子老人只是辅助作用,甚至只是起到照顾孩子安全和生活的作用;而夫妻关系更不要老人介入。
如果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可以适当的请阿姨或者自己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树立界限了,互相都不需要对方去满足,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晚辈,我们不期待老人改变太多;作为家庭的主人,自己想办法多负起责任;作为被帮助一方,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婆婆提供的帮助,婆媳关系这块坚冰会慢慢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