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30,铃响,学生入考场,中考第一科是语文,我这个学年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算是结束。
昨天晚上,家里领导特意嘱咐我要穿粉色短袖,早上,我光着膀子没有犹豫地捞出一件蓝色。教书久了,特别是在这个乡镇中学呆得时间越长,对这种选拔考试的意义就越没有感觉。任何选拨,最终是为了挑出那些最好的天赋,可惜各种原因,我的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升高中读大学的能力,无论我和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我们是这场选拔的失意者,何况很多人也不够努力。对中高考过度的仪式感和崇拜感,只会加重那些不符选拔标准的失意者的负罪感和挫败感。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教师,我注定是这场选拔的失意者,加入这样的仪式,是为了自我羞辱吗?
那些天赋卓越的孩子,墙内上211985墙外去牛津哈佛,但绝大多数孩子没有这样的天赋。没天赋没问题,进行选拔也没问题。孩子打球进不了校队,画画难看,唱歌跑调,成年人都可以接受甚至以为不值一提,但为什么面对中高考的选拨,成年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无视个人天赋的差异性,一个单一的、根本无法全面测评个人天赋的标准被有意无意塑造成了改变命运优秀杰出的全民崇拜,这不是邪恶什么是邪恶?大都数孩子成不了211985的学生,身处选拔体系的中下层。成年人不去进行变革的尝试,激发每个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倒是为了大都数人注定成为垫脚石的分层选拔而激动狂欢,这是得多大的心脏。
昨天,学生给我送了张卡片,感谢这一年来,我教了他们很多知识,弥补了两年以前的很多漏洞。我早上去教室,告诉他们,做老师教知识是基本的职业规范,没什么好感谢。学生对老师真正的感谢,不是那种把正常的师生关系变成感恩与施舍,而是一起进行有创造力、大胆而冒险的智力活动。很可惜,这一年,我没有看到多少。
接毕业班一年,我最大的痛苦是没有时间进行变革的尝试。这一学年,我带着他们读了两本《麦克白》《威尼斯商人》,每个月一部电影,今年复习题做得少很多,有了学生命题赋分给答案的新尝试……可我脑子里的老大哥,在不断提醒:中考毕业班,升学排名面子加考核……教育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被窄化窄化成分数和升学,我对那些常年任教毕业班的同行深表同情。
这个学年,我第一次沮丧得想要放弃。以前的学生固然也有很多毛病,但三年的时间,我可以和他们还有家长建立足够的信任,有时间矫正。但这一次,我却有太过强烈的挫败感。部分学生不上学不思考不发言不作业。学生有权利让自己变成一个垃圾,这话没错,理也没错,但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变得更好,否则还要教师做什么?但现在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老师的责权利严重不对等,缺乏明确的依据,不要多事,出事甩锅成了老师应对现状的重要原则。
中考前一天,我把在这段话贴在了家长群:以我任教的经验来看,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孩子不努力的概率更高,他们的绝望放任不努力让我痛恨义务教育,这种转嫁成本吃福利的义务教育让他们无须承担学费支出,但时间也是成本,他们三年初中放任懒惰,三年补贴学费的职中又让他们放任无须负责。但一出校门,眨眼二十的年纪,没技能没态度,慢慢也就习惯了随波逐流和生活的绝望。
我实在是有感而发,班里很有些学生是花了老大的劲从民工子弟学校转入,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简直让人没法接受。以前,我会逼逼作态说,他们也是受害者。可一个学生吃着其他纳税人的福利,没有基本的自我约束自我负责,不写作业上课睡觉,想来就来,不来就不来。对此,我的态度直干脆:想放纵荒唐,去本港城的两个民办学校,花别人的钱荒唐放纵是无耻。语文学科,必须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从进学校第一天,你就知道学校要干这个。
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没有门槛的升级毕业,对于公办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有着极大的破坏力。不读书的多了,最受影响的是那些想念书的学生,对孩子有要求又有点办法的家长要么托人择校,要么花钱买学区房。本来哭着喊着要教育公平,结果是不要读书的还是不要读书,想要念书的要么花更多的成本择校,要么留下来和不要念书的一起。纳税人为九年义务教育买单短时间改变不了,但廉价没有门槛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希望恢复留级制度。放开办学管控,出现更多满足不同需求的学校则是长久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