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状态不太好,对什么都缺少积极性。是不是进入“春困”阶段,明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怎么感觉不到生机?
开始害怕写文了,脑袋里有很多想好的题目,但是一准备写就发现没几句话就能结束,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东西。看了几本书后更写不出书评了,我有点畏惧写书评了。
上周看的是李笑来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和《人人都能用英语》,以及李笑来书里提到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我看了一半就没看下去了)。但是最近加入丽萨老师的读书会,她推荐的必读数目就有这本,看来还要回炉重读。
这周看的书:
1、索达吉堪布的《没什么放不下》
这是一本书关于出家的故事。里面很多的出家修行者都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他们在涉猎了科学、物理、心理、哲学、儒、道、佛多个领域后,最终选择了佛家的智慧。这是看清了生命本质的一群人,在他们面前只能自感佛根太浅。“佛法不离世间觉”,而真正明白这些的,智慧却又远远高于世间法。
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过一生?死亡真的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吗?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多少人去想过生命的意义?
2、罗伯特·科里尔《秘密》
《秘密》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到Nina力推的,说是一本被她误解多年的书。后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又看到了丽萨老师的书评。
把老师的书评直接复制过来:
本书五颗星推荐!这本书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里面充满了秘密,有人把它看成心灵鸡汤,也有人把它看成发掘不完的宝藏,在书里你能收获多少,这也都取决于你与秘密的心灵呼应程度!同样一本书,有人用十分钟看完,觉得枯燥无味,浪费时间!有人看了几个小时仍意犹未尽!面对宝藏,你的眼和你的心是否感知到了秘密的召唤?有些事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宇宙里的秘密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潜意识决定着你的行动,而你的行动则会带给你改变!一切皆是缘分,正如你与本书相遇一样,能吸收多少能量也在于你与本书的缘分!这一刻,不早不晚的相遇、读取了生命的密码,又一次给自己的内心注入了巨大的能量!感恩遇见!这周事忙,只读完本书,真的有点不能原谅自己了!值得欣慰的是读到了一本难得的好书! ——丽萨20161029(我生命中的17947天)
我就是那看不下去的人,不知道为什么里面的道理我懂了之后,我就是无法耐着性子慢慢看下去。这本书主要就是讲人的意识、潜意识和宇宙意识。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信念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看完后我去百度了一下《秘密》这本书,发现原来写过相类似的还有朗达拜恩的《秘密》,内容应该差不多。
后来根据这本书的内容又拍成了电影《自然法则:吸引定律-心想事成的秘密》。这不能算是电影,是一个视频,但是比书看着就震撼多了。
核心理念:你所想的,和你所感觉到的,和所呈现的现实,总是一致的。
这本书是两个极端的评价,如果不信,便会觉得是唯心主义,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能轻易相信自己的意念可以改变一切吗?但是很多伟人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这个秘密是确实可行的。
到底行不行?试试就知道!
昨天妈妈生病了,其实我的反应便是意念的力量。因为之前阿姨有跟我妈说过,可能后面一个月要生病。妈妈的潜意识里相信大仙说她要生病这件事,所以她的身体就开始扛不住了。个人觉得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主人公,凭借意志和信仰成功解救很多的同胞。如果不是他的意念支撑他的行为,他又如何能做到这点的?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感悟:读书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别人觉得好的不一定适合你的胃口,你觉得好的书可能别人对此嗤之以鼻。
不管是什么书,一定有一点能给你感触,这样也许就够了。
3、奚恺元《别做正常的傻瓜》
这本书在我的Kindle里躺了很久,我都不记得什么时候下载的,躺在书目的第一条上,于是随意打开看了一下。
一打开才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里面有大量的实验调查,都是平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场景。
举书中的一个例子:
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期盼已久的音乐会,票价很高,需要1000元,不过你早已决定去看,并且在几天前就已经购买了票子。吃过晚饭,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入场票不见了,你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没有发现踪影,你寻思着一定是在路上弄丢了。焦急的你要想听这场音乐会只能再重新掏一次腰包了,你作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该不该去音乐厅再花1000元买一张票听音乐会呢?请圈出你的决定:
买or 不买?
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问题:
同样是一场你梦寐以求的音乐会,你打定主意去听,票价是1000元。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而打算到了音乐厅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刚刚买的一张价值1000元的电话卡给弄丢了。这个时候,你还会不会花1000元去买这场音乐会的入场券呢?请圈出你的决定:
买 or 不买?
如果你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不再去音乐厅购买音乐会的票子,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仍旧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会。那么恭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正常的傻瓜”。这里便提到了“心理账户”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经济决策都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心理账户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账户最大的概念上的不同是: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每一块钱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你是捡来的一块钱还是你挣来的一块钱或者是得奖赢来的一块钱都是一样的,对你而言,你的总财富都多了一块钱;同样,你丢掉的一块钱和你用掉的一块钱或者被偷了一块钱也是一样的,你的财富都少了一块钱。
以上述的问题为例,你丢了1000元的电话卡,你可以掏钱买音乐会的票子,同样,丢了1000元的音乐会票,你仍旧应该再买一张票,你应该和在自己丢了1000元的电话卡的情形下做出一样的决定。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讲,不管是丢钱还是丢票,只要绝对数量相同,人们的行为就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正是由于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对待这两种问题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这本书说了很多相关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对经济一窍不通的人看后收获很多。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挺想推荐给不懂经济学的人看看,至少可以在生活中更理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