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阅读几篇和用户授权许可相关的文章,发现这个自己从没注意过的细节,也是充满了设计感和逻辑性的(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medium)。
ios的授权许可只允许出现一次,虽然从ios8开始,app可以在自己的界面中提供deep-link将用户直接带去系统设置界面,但是一旦用户拒绝了我们,很多功能将无法使用,后期再开启的成本依然很高。于是我们需要让用户尽量一次通过我们的许可,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功能都可以顺利使用,保证用户良好的体验。
大部分app还是在用户首次打开就直接弹框索取权限,除非我们足够大牌、足够垄断,否则用户很有可能拒绝授权,甚至直接退出应用。所以在设计时需要采取一些技巧。
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不在用户一进入应用时就要求授权,而是在用到与系统权限相关的功能时再征询授权。这种方式让用户在实际情境中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更有预期,通过授权的可能性更高。
但是上面这种方式依然有再优化的空间,我们可以采取“提醒两次”的方式来增强用户允许的可能性。通过第一次的假页面给用户选择,如果用户之间拒绝了,这时不必要再次弹出许可,节省唯一一次机会;如果用户在假页面就选择了允许,这意味着在下一步他选择允许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时我们再弹出许可。这样讲可能比较生涩,看一下例子就非常好理解了。
Hopper是一款机票比价应用,可以非常精确的进行价格预测并告诉你应该购票还是继续等待。在等待过程中,你可以使用“观望”功能,此时app会持续观望你所关注的航班,直到价格进入“低价”范围,便向你推送建议购买的通知。因此不论从用户还是产品的角度,都希望用户能够允许系统推送消息,否则将无法将低价信息传达给用户。
最开始的设计是这样的:首页引导-->授权允许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用户根本不会去阅读那些哪怕是很简短的介绍文字,他们只想立刻开始使用app。即便用户真的去阅读,这样的文字形式与实际的操作界面也是脱节的,用户难以产生关联,理解和记忆便无从谈起。这种形式的教育作用比我们预期的要弱很多。
这些引导页当中其实已经包含了“观望”功能的介绍,但是没能直观的展示功能界面及通知信息的形式,用户也无法意识到这一核心功能与iOS权限申请之间的关系。无论阅读与否,最终结果就是用户很难得到有用的信息,当他们面对权限申请时,点击“不允许”的几率会非常高。
于是便有了“直接在引导流程中获取授权”的设计思路。步骤缩减至两页:第一页展示欢迎信息,为用户提供整体上的情境感;第二页聚焦在“观望”上,简要介绍功能并展示通知的具体形式。引导到此为止,在用户失去耐心之前,我们就让他进入app环境。
设计草图:
实际落地UI效果图:
在第一个引导页点击继续,出现第二个引导页,点击第二个引导页底部的“允许推送通知”,便会出现授权对话框。
此方案看起来不坏,但是第二引导页的允许通知,无法和授权对话框产生本质的对应关系,可能只将第二个页面简单作为“继续”,在实际的授权对话框出现时,用户拒绝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尝试在第二引导页时给用户两个选择。
“Not Now” – 无论用户有没有认真阅读两屏引导页中的介绍内容,如果他们此时难以建立信任,希望首先体验产品,那么就点击这个按钮,接下来便可以进入app环境,而不会触发iOS授权申请。直到他们用到实际功能的界面时,系统的授权对话框才会出现。
“Notify Me!” – 确定信任产品并愿意使用相关功能的用户,点击这个按钮(视觉样式强化),触发iOS授权申请,再次确认同意授权。
于是最终方案为:首屏引导-->二屏引导+授权假页面-->授权弹框
在最终的数据上也印证了最后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实打实的增加了转化率,越来越多的用户顺畅的完成了引导流程并进入app实际体验各种功能,最终成为资深用户。
除了以上的解决方法,还有其他应用采用了一些特别的方式,虽然方式不一样,但是目标是相同的,尽量在用户需要时出现,不让用户反感,一次性通过用户允许。如应用Lyft,通过视觉效果和动效处理,强化用户意识去通过授权。
当app功能较为复杂,涉及系统授权较多时,与一个接一个的弹框相比,“清单模式”更具有积极的引导性。如下图所示Periscope这样,将所需要授权的信息以清单的方式展示出来,给用户一种任务流的感觉,用户每点击一个任务会弹出一个授权申请,虽然流程加长了,但是全过程非常顺畅,用户很容易就全部通过。
在设计过程中分析用户的心理,通过精巧的方式巧妙的提出授权申请,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允许,也让用户后续的操作更加顺畅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