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写作社群,确切地说,最大的用户群体是90后,其次是80后。而我却是一个混迹其中的70后。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和比自己年轻的人一起玩,在单位、外出旅游都是如此,这与我比较喜欢猎奇新鲜事物的性格有关吧。因为之前和身边的同龄人走在一起,感觉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家长里短,没有什么新鲜感。进入简书后,我并没有因为简书用户群是年轻人而离开,因为在这里,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吸引着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上周看到一篇上了首页的文章,是子肖先生写的《致和我一样混在简书的70后》,文后引来了无数的70后评论、点赞。这才发现,原来在简书里还潜伏了那么多具有文艺情怀的七零后。子肖先生的文章写出了在简书中写作的70后同龄人的共同心情。
正是这篇文章,促使我开设了《我们是七零后文艺青年》专题,一时间也吸引了不少70后的关注,在此也欢迎更多的70后加入专题并积极投稿。
相对于年轻人,我们在简书写作会悠着点儿,也不急于求成不急于变现;其实能够不断地写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不断有惊喜。
在简书写作,尤如一场心灵发现之旅。以我自己为例,自从2016年11月在简书发布第一篇文章后,到今天已经发布了108篇文章。
文章从刚开始阅读量很少,到入选专题、首页已成常态,写作的反馈激励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简书写作,只要坚持下来,都会经历一个从文章阅读量很低,到经常被推送到首页,偶尔还会产生一、两篇爆文,从默默无闻到有人主动邀请你写文章或出书的过程。目前,文章是否被推送到首页,已经不能对我产生太大的刺激了,我现在追求的是,如何写出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和认可的文章。
以下是在简书写作以来的一些收获:
一、有4篇文章被选为黛玉简报,分别是:
2.《如果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成了你的人生终极梦想,我建议你用脚投票》
二、有2篇文章分别获得简书内的专题征文一等奖和优秀奖。
三、有2篇文章,分别入选简书官方公众号和简书大学堂:
四、被选中为简书第一期的“上班专题作者签约成长计划”中的六名作者之一
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题写作培养训练,这对我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至此,我在简书上逐步有了自己的写作定位:专注于写职场、个人成长类的文章。三个月的培养,也让我达到了专题推荐签约作者的基础条件,当然,达到基础条件并不代表可以签约。如果要真正达到签约的目标,还需要在专题写作方面继续深耕。
五、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用35天拿下了公众号原创标,文章也授权给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职场类公众号、微博转载。
曾经收到好几个人的出书邀请,并承诺有一定的稿费,不过由于文章还没有很清晰的体系归类,出书的事,等到我在简书中写够50万字再考虑吧。目前还是以写单篇文章为主。
通过简书这个年轻的社群,我了解到了现在年轻一代的许多想法、困惑、梦想。回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也有当时的困惑,尽管也有磕磕碰碰, 却也幸好相安无事地走过来了。
成长也是一种脱变,因而也会伴随着阵痛。有时候,一颗年轻的心,会感觉总是找不到方向。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一位经历较为丰富的人在旁边说说话,也许会为这颗心打开心结。
在我年轻的时候,作为职场小白,真得很需要一些职场过来人的指导,而确实在一些领域,我也得到一些前辈的无私指点,但在另一些方面,由于自己缺乏经验,在职业道路上也受过不少的挫折。
于是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我们70后作为过来人,是否可以把我们经历中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分享给年轻人,让他们在我们身上得到一些参考、借鉴和启发,如果我写的文章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觉的还是很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我在简书中也向80后、90后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比如公众号的运营、排版、一些新的软件的运用,听到和学到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由此可见,学习并非只是年轻人的专利,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我们70后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而90、80后接受新生事物反应特别快,因此,在这些方面,我们反而要向年轻人学习。
在简书写作十个月,我其实付出的代价并不多,只是把以前发呆、与人闲聊的时光用在了写作上面,相对于付出,我的收获更大,这种收获难以用钱来衡量,如果说到钱,写108篇文章,收到的打赏还不到1000元。如果单纯是为了赚点外快,我大可把时间用在其他方式上去赚外快。
写作对我们70后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寄托、一种念想。说白了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或许里面也夹杂着一点点的虚荣心。
无论如何,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这点精神,才会支撑着我们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安排好;有了这点精神,我们才会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前行;有了这点精神,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