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生日的这天,我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去流浪》每每读到这种文章,字里行间,都是她。原来,骨子里还是被这样的女子牵引着,三毛的任性洒脱、安妮的随意而安。 这样的名女子遥远如星辰,而我如此幸运,伸手可及,是她。Annie,她的英文名;Anne,我的英文名。我在呢喃,她在倾听吗?
01 单车上的中学
初中,我们萍水相逢,相交甚浅。但,缘分不浅。高中,我们成了同桌,相见恨晚。她是语文课代表,我是数学课代表,其实,我们都很擅长英语。我们连对老师的评价都高度一致,所以,偶尔,我们会在某个老师的课堂上,过把当交头接耳的“坏学生”的瘾,甚至因此被冠名“叽叽喳喳的两只小麻雀”。我家可以听到学校的钟声,而她总是要骑长长的夜路回家,当然她有她的同伴。但,我却打心底羡慕那些可以骑车上学的同学,因为感觉自己少了一路的风景,少了一路的陪伴。
后来,每到周末,她总会骑着车带我绕县城中心一圈。那一年,满大街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灌入耳朵,成了学习生活中最放肆的放松。清晰地记得,那场罕见的雪被赋予“瑞雪兆丰年”的意义,老班甚至带着我们去登高望远。而那场雪过后,我们的大日子也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2003年高考,我们共同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意外,各奔东西。
02 书信里的大学
我选择去了遥远的西北,她留在了近家的东南。书信往来从不间断,谈学业,也聊风月。她陪我谈了一场没有结果的初恋,陪我赶赴新的恋情。寒来暑往,我们见面时间不少,长长的暑假,不短的寒假。偶尔,我们要一起过夜,聊到深夜,晨起又相约去逛共同深爱的这座小城,青石板路见证了我们共同的青春年少。
天南地北,广州-西安,2116公里的距离,只为了一句“毕业前,我想去你学校看你”的承诺,她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赴约了。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从此,西安的记忆,有了她,在我最美好的象牙塔时光里,她不曾缺席。
03 微信间的日常
朋友圈是个奇怪的存在,圈子不小,朋友却不多。但它的载体微信,却承担了日常的沟通。你来我往,那种默契没有因为城市间的距离以及岁月的流逝而被淡化。
“去旅行吧,你和我,马上出发,行程待定”。内心仿佛被唤醒,我坐直了身子,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她焦灼等待回复的目光。捉襟见肘的年休假,已无余额可提取,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删除“好-呀- 老-地-方-见”,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你-怎-么-啦-?”,发送。多想跟她一拍即合,说走就走。可是,仰头可见的诗和远方,低头看见的却是柴米油盐姜醋茶。
“最近感觉好累,三头六臂,马不停蹄”。忙碌的生活会过滤甚至屏蔽掉很多东西,但过后那一片荒芜却不得不面对。她没有追问忙碌背后的原因,但言语中只有对身体和健康的关切。那份温暖与感动,我已上瘾。
近在咫尺,是不在身边,仍然会想念,想分享,想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