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需要一场
轰轰烈烈、潇洒自由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未知的感动
要趁着年轻,还有疯狂的资本马上出发
毕竟,再不疯狂我们都老了
对不起,对于上面的旅行鸡汤,我是不信的。
(毕竟老板在时,我连说下班就下班都是不敢的。)
网上有太多写给文艺青年的文章都在这样说——
旅行就该是说走就走,想去一个地方就赶紧订机票,或是抓起钥匙开车上高速,之后的事情到了目的地再说。你越要考虑带什么东西,越要查更多攻略天气,这场旅行的夭折率就越高。就像梁朝伟,烦了闷了就随便搭个飞机去伦敦的广场上喂鸽子,当晚再返回香港。这样才叫自由,才叫随性,才叫美好的旅行。
早些年我文艺癌还没治好的时候,就有过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经历,结果嘛……
第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西安,结果正赶暑期,连五星级酒店问过去都订满了,只好在火车站门口的肯德基坐到天亮;
第二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香港,结果没查天气预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窝在小旅馆里听雨;
第三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迪拜,完全没有任何准备的我直奔著名的7星帆船大酒店,结果因为不知要提前预约而被拦在门外白跑一趟。
没错,我自己坑了自己三次。
从此我就再也不信“说走就走的旅行最美好”这种鬼话了。
说走就走,留给自己准备的时间太少,你只好随便在火车上或机场里搜几篇攻略草草拼凑出自己的行程,或是到当地随便听听客栈老板和其他游客的简单推荐去做千遍一律的到此一游。
梁朝伟搭飞机去伦敦喂鸽子,看上去说走就走,那也是因为至少他早已经知道伦敦哪里有鸽子,喂鸽子这件事也适合他。然而,同样的东西真的适合你吗?
有人说要疗伤去丽江,于是你趁着假期飞去丽江,在灯红酒绿的酒吧街要上一杯鸡尾听一段民谣小曲,就真的感觉自己被治愈啦?
又有人说心灵浑浊就要去西藏,于是你提着相机奔赴西藏,拍几张藏民在寺院前虔心礼佛的照片,就真的感觉心灵得到净化啦?
还有旅行攻略告诉你此生必去的十大古镇,于是你就穿梭在全国各地如出一辙好似经历过Ctrl C+Ctrl V的人造景点里,买着物不美价不廉的东西,然后在门口刻着景点名字的大石头前合张影,怎么就感觉不虚此行啦?
与这些相比,经过精心策划的旅行真是美好太多太多了吖!
第一次去香港没有规划地穿街走巷,最后只感觉所有的街景都差不多,并感受不到香港另类的迷人之处。
第二次去香港时,我给自己设计了一条香港电影朝圣路线,从重庆大厦到中环半山扶梯,从石澳健康院再到天水围,去寻找《重庆森林》《喜剧之王》这些我爱的电影的拍摄地,每当我成功找到某个经典镜头的取景角度时,那种惊喜感,就感觉地上每一颗废弃的石砾都充满情怀,香港也因此而不同了。
去肯尼亚之前,我看了大量与肯尼亚相关的纪录片,然后发现与那里摄人心魂的自然景观相比,我对当地的社会人文更感兴趣,于是最终选择了义工旅行的方式。
每天与当地人共同工作生活在一起,去贫民窟小学支教,扶助艾滋病家庭,洞察这个国家社会底层风貌,有时也会跟当地的姑娘们一起傍晚进城找一间酒吧,感受这个东非最发达城市的夜生活状态。这是最适合我的肯尼亚旅行方式。
后来去印度,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去搜集各种资料了解印度的历史、宗教和习俗。到了那里,我可以轻易认出某种装束的人属于哪个阶级、哪个宗教,甚至可以通过教徒们额头上的印记去分辨他是湿婆派还是毗湿奴派。
带着这样的积累去与当地人打交道,不仅通畅还有趣许多。否则,我也只好看着街上张贴的各种蓝脸黑脸人脸猴脸的神像不明所以吧。
每一个旅行目的地都有适合自己的打开方式,精心策划,便是去找到这个方式。
我们总能听见人说:“那个地方没意思。”只是因为那个地方不适合他吖。这一点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感触更深。
每年小长假来北大参观校园的人都会在门口排起长队,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在校园里遇到游客来问路或闲聊。
有一次在未名湖边遇到一对年轻的情侣问我这座塔叫什么,是做什么的,就在我兴致勃勃给他们介绍了博雅塔的历史后,他们说:
“哦。”
旋即问我,你知道从这里去三里屯怎么走吗?
这一声“哦”让我知道,他们来之前对北大没有任何了解,了解之后好像也并不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北大并不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有的人能在博物馆泡一整天,而你看完两个展柜就哈欠连天,便觉得博物馆没趣 ,那为什么不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探索这座城市呢?
看到了么?你说你期待未知的精彩,但未知里更可能出现的是无趣、反反复复的回头路、漫无目的后的一无所获,甚至还有可能是人身危险。
就算你再怎么想说走就走,也请坐下来冷静一天,耐心查好攻略再出发,至少,也要做好规避旅途危险的风控措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