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元月,我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有简书这么一个写作者的福地,试探着注册了账号,开始了我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地“写作”之路。
一个人到中年油腻妇女,一个刚生了二胎的两宝妈,每天除了重复性的工作就沉浸于琐碎的家务劳动之中,仅凭着一腔热血能写什么呢?多年不动笔,连学生时代记流水账似的日记都不会写了。
在简书里看各位老师的文章,有写得如行云流水般的散文,有写如何写作的干货,有励志的鸡汤,有情节跌宕的故事,有写美食的,有写运动的,也有象我这般的家庭主妇碎碎念的。我就像一块掉在水里的海绵快速的吸收着水分,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看令我眼花缭乱的好文章。吸引我的不仅是好的文笔,更多的是他们勤奋自律的生活态度,坚持梦想的努力。这些文章就像一声声号角,唤醒了沉睡中的我,让我找到青春时激情飞扬的感觉。
我也想开拓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片疆土,哪怕坚持一年,进步一点点,也不要再跟从前那样一天一天地重复自己。
2
茫然无绪地写了一段时间,不是没得写,就是没时间写,千言万语在嘴边,坐在电脑前却找不到灵感;心情很澎湃,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看书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棍子。
我感觉我这样下去很难进步,应该找老师学习一下。我在简书报了一个写作训练营,期待学习写文章的技巧,也想借助外界的力量督促自己写下去。
每周1500字的文章对我来说简直是鸿篇巨著。无论是找主题,还是安排段落,我都需要反复斟酌,每段话几乎都要写好几遍,最后还要凑够字数。每天用两三个小时,历时一周,才好不容易完成任务。
作业质量好坏不提,我总算坚持完成了训练营的所有作业,这给了一定的自信:我能做到天天写。通过参加这次训练营,通过跟着老师学习,我虽然进步不大,但大体知道了一些套路,至少了解到一些值得一看的书籍,认识了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学员。
训练营结束后,我坚持每周输出一篇超过1500字的文章,不管什么题材,只要引起我情绪波动的、觉得有话可说的我就写,尽量提高文字的质量。偶尔有懈怠的时候。
如此在简书里写了几个月,同时也在简书里看好多大神的文章,看我喜欢的作者的文章。看别人写了多少字,看别人如何变现,看的自己心里也痒痒。
于是我开动脑筋,呕心沥血写了几篇投稿文章,试着向几个公众号投稿,均石沉大海,连个修改的机会都没有。
3
到底要怎么写才能变现?到底要怎么写才能提高阅读量?到底要怎么写才能写得生情并茂?到底要怎么写才能写得跟某些大神那么好?
我有空就看写作类的文章、书籍,关注一些写得成功的公众号,读我能读到的名著。
连滚带爬地坚持写到一年,我发现了一些门道。
写《肖申克的救赎》的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在他的创作生涯回忆录《写作这回事》里说:
你如果想成为作家,必须首先得做两件事:多读,多写。据我所知别无捷径,哪个作家都得干这两件事。
斯蒂芬.金从十三岁开始写中篇小说投稿,在墙上敲了个钉子挂退稿条,14岁的时候,墙上的钉子已经承受不了退稿条的重量。到二十七岁出版第一本小说,他至少写了几百万字。
写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许多看似的技巧必须依靠深厚的底蕴,必须在实践中一次次的应用,直到熟练地拈手自来。
作家铁凝也说过文章语言的锤炼有两点:
第一点,不能停笔,不要坐在那儿光想不写。或者我今天给你讲个构思吧,明天我又有一个绝妙的构思,光说不练不行。
第二点就是不停地阅读。读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读书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
谁的成功都不是平白无故的,连名家都少不了要“多读、多写”。
4
看多成功人的文章,还得到一个收获,就是不仅是看热闹,而是能看出来一些门道。我觉得还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多思考。当然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但浮皮撩草地写跟用心去写还不一样,思考的越深入,写起来越用心,进步会越快。
莫言曾说:“写作只是把长期酝酿在头脑中的东西表达出来而已。”
别人写的好文章,要用心揣摩人家是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谴词造句,看得多了,琢磨得多了,自然也会胸有丘壑。
很多公众号的文章其实都是议论文。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做论点,用几个有说服力的论据充分证明论点,这几个论据最好是真实可信,有文字有图片,然后层层递进,将读者说服。
要写好这一类的文章,需要平时多积累素材。读书时记录的好词好句,摘抄的名人名言,引起心灵共鸣的诗词,还有自己灵感突发时迸出来的金句。最好是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情感类,育儿类,职场类等等。
素材库还可以积累你要模仿的样文,初写此类文章时,可以学习人家的结构分布方式。
在某篇文章里看到一个观点,大意是:要想文字变现,写出成绩,至少要写满50万字。试问,自己写了多少字了?
等咱们写满50万字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达到“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境界,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