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细雨莲莲(On the way)
“有两种说法:一,当你非常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拼了命努力,一定会得到。二,当你非常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通常得不到,当你不想要的时候,你反而会得到。你信哪种?”
总是在借别人的题目。好吧,我喜欢借题发挥。
这是在表达两种关于想要与得到的态度,当然,在我看来,在想要与得到之中,不是非要局限于“东西”,这原因是很简单的,想要的与得到的仅仅局限于东西,即物质,未免有些流于世俗,当然,我这并不是在对世俗做出价值判断。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作为人,任何一个人,想要的和得到的,绝对不可能只是物质,例如,关注,爱情,友情等。虽然那些可以用物质从某种意义上去呈现,但是它们并不是物质,那是非物质方面的需求。
第一种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不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非物质方面的,但是在积极乐观的态度下,就一定能得到心中所想吗?这明显不是的。如果不识字,想成为教授是比较难的,甚至可以说在现在的学术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不会木匠活儿,就算是教授,也是不能亲手做出木制家俱的。但是,如果不识字,开始学识字,多读书,努力思考和工作,成为教授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当然那也不绝对的。如果已经成为教授了,用业余的时间去学了木匠活儿,总有那么一天可以自己亲手做出木制家俱。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不太需要去拼命,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可是问题的真正喉结在于,不论物质或非物质的方面,就算是再积极乐观也有想到了也达不到的。这种例子就实在太多了。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就拿关注来说。如今的时代,可以说是十分缺乏关注的时代了。信息量大到铺天盖地,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信息中看花了眼。
第一种态度是一种盲目乐观的乐观,是一种自认为积极的积极。在这样的想法与态度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其想要得到的心理与占有欲的张扬。这种无论如何都想得到,而且认为无论如何都能得到的盲目乐观,是用来掩饰自己,遮蔽自己无边欲望的托辞而已。在这样的语境下,只能让人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想占有,而且在眼前得不到的时候,可能越来越想办法去得到。要么满足了无边的私欲,要么就是在看上去永远满足不了的私欲中煎熬的同时还是认为可以得到。当然也可能在煎熬的时候产生第二种态度或者想法。
行文到此,可以见,这两种态度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非要从中选择一个持有。
第二种态度是比第一种态度更加明智的一种态度,因为第二种态度是在第一种态度中升华并扬弃第一种之后得到的。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持有第二种态度的人,曾经也是抱着第一种态度,只是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的次数实在让人难以再次燃起希望之火,于是,圆融了一些,忍让了一些,妥协了一些,放松了一些,简单地讲,认识到拼命努力也是有限度的努力,毕竟那是在生命范围之内的努力,因为,一旦生命逝去,也就谈不到努力了。
或许,在这样的情境下,那些懒惰的人自然就把第二种态度作为不用去也可以不再去努力的另一种托辞了,退而求其次。在这两种态度之间犹豫不决,游移不定。于是,在犹豫和游移之间,荒废着时光,继续着懒惰,持续地迷茫,聊以度日,浑浑噩噩。
其实,在我看来,与持有这两种态度之一的态度相比较来说,非要在这两种态度之中择二选一才是现代人的问题所在。例如,在爱情与亲情面前,非要选择在妻子和母亲落水之后救哪一个;在与人相处之时,非要相貌——现在流行的词汇叫做颜值——与才华之间作一抉择。这样非此即彼的看待事物与人的方式,非黑即白的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容易导致一刀切的错误和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人惨剧的,也是容易产生“都有道理”这样和稀泥一样的混乱产生的。多读几遍,多看几次,多想想,多问问。或许,就不会迷迷糊糊、模棱两可地、糊里糊涂地生活在别人提出的“选择题”中,何况根本就不能构成选择。残忍地、简单地、粗暴地割裂事物发展的阶段,窥一斑而见全豹地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人作为人的、人有烦恼、并且被各种烦恼一直骚扰的关键。
作为结尾,我想起了在《本山选谁上春晚》中田娃和刘小光对妻子和母亲落水问题的有趣回答,当然,那样的,以死亡自嘲的幽默智慧的方式只怕是东本人特有的,在此,谨送给看过此篇文章的各位读者。当然,以下的并不是一字不落的原话。同时也希望,在婚姻问题上,非要选择和母亲住或者和婆婆住的女性朋友思考一下。
问:妻子和母亲落水,你先救哪一个?
田娃:我谁也不救。我们都死了,到了那边还是一家人儿,多好。
问:你怎么能不救你妈妈呢?
田娃:我要是救了我妈,等我和我媳妇儿到了那边生了孩子,谁给我看着呢?(哄堂大笑)
问:都这个时候了,你还想着谁给你看孩子呢?那你呢?(转向刘小光)
刘小光:那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指定(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意思)救我妈,我妈养我一次不容易。等我把我妈救起来,我再自投罗网(跳进水里)。我媳妇儿死了,我也不活着了。(哄堂大笑)
版权声明:本文系细雨莲莲(On the way)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zhangzhongqiu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