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说来也巧,是我在找关于传播学的书籍时在知乎上有大神推荐的。它看上去特别小众,推荐的人也很少,因为书名就足以“吓退”很多人。而我选择的原因很简单——我是工科男,我是学控制的!(我骄傲~)
闲话少说,直接切入正题,从我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下(质变的数学模型这一章刨除,个人感觉有点难):
读完此书的感觉是很多地方的说法是以前在哲学课上曾经接触到的,既有哲学上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有基于控制论的方法论论述。而当我看完此书,感到不仅仅是传播学的问题会有涉及,从产品的角度我们似乎也能从中摸索到一些规则和方法。
在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解决的就是从众多的可能性中去选择最适合我们的那一个或几个,可能性空间是很大的。即便是一个注册的流程我们就会有许多的选择,而目标就是能够让用户最简单的去使用并且尽可能的把用户留下,确定了这样的目的我们就能够依据这样的原则去做出适合产品的选择。这样的选择+用户的反馈就构成了我们的负反馈机制,促使产品走向稳定,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是确定评价标准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测试和快速迭代。
而标准的确定正式信息获取的意义所在,在产品设计之初,我们无数次强调了“用户需求”这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应该如何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化的东西呢?我想“信息-思维-组织”这个结构启示了这个问题,信息是碎片化的,通过逻辑进行组织,最后形成以结论(标准)。到这里我似乎开始有些理解产品经理的逻辑性体现在哪里。尤其是面对调研和反馈回来的大量数据,如何去甄别出客观意义上有用的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我还没有实际的经验,凭目前的想象可以这样来认识:
1.获取信息不能依靠单一的通道,通道本身就是一个“阻抗”,会自动屏蔽掉很多信息,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本通道的价值。
用户需求的获取、产品反馈的获取,要根据产品发展的阶段,要尽量扩大通道数量和质量。
2.获取到大量信息后,最好是能找到信息和干扰的特征区分(此处为废话,关键就是找到特征),大多情况下我们无法找到具体的特征,这就需要像控制一样去不断逼近,只要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便可以接受,就像是缩小了可能性空间。如果反过来考虑,我们可以人为的设置一些条件作为特征,筛选出符合的信息,看其是否为主流或者从中探索该条件下的其他特性,类似于科学研究上的控制变量。
3.用户调研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选取机会去直接接触用户,这在《启示录》里和《用户体验要素》中均有强调。不过这需要把握好尺度。
4.最后,黑箱系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必然过程,其实在产品之路上也是这样,最开始什么也不懂,看了几篇帖子,读了几本书开始有个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实践是完全不能体会到此种的滋味的,现在我想要追求的过程是理论-实践-理论,这也全靠了前人在各方面建立的良好基础。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