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铃响,走进教室,课代表在教室前开始领读诗文,个别孩子神思还游离在教室外。想开口叫名字提醒,一想,不妥,眼神提示了下,皮孩们的屁股马上坐定,跟着吟诵起来。
一看黑板,呀,还没擦呢!看了下值日表,刚想张口批评,却看见那皮娃也尴尬地看着我。半个屁股已离座,正准备出来弥补“过失”。我故作镇定走向黑板,自己动手擦起黑板。擦好,正式铃声也想起。我,吹了吹手上灰尘,保持微笑,像没事儿一样开始上课。忘了擦黑板的皮娃有点怔住,摸着脑袋,低着头,有点不知所措。
这一天之后,皮娃再也没有忘记擦黑板,其他擦黑板的男生几乎也不再有忘记。
不动怒,不发威,不用一句话,就一个行动,就可以触及心灵地提醒皮娃们要有“责任”。很多时候,无声的批评比起严厉地费舌教育,效果来得更好,更能触及孩子的内心。
泰戈尔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以柔克刚,而不是“锻造炼制”,前者是剔除内心的缺陷问题,而后者是压制缺陷,看似缺陷少了,但锻造炼制后的材料更硬更刚,更难教育感化。
看到很多家长一知道自己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在学校“闯祸”了,就劈头盖脸批评甚至打骂,孩子虽然会低着头承认错误,但其实其内心很不服甚至有点委屈,这对其身心发展是非常负面的。有的孩子被父母打骂多了,就形成了“免疫抗体”,下一次犯错误更会变本加厉,这样的事例,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发现。而打骂和唠叨“教育”下的孩子,其长期“缺爱”下,会进入“自暴自弃-犯错误引起注意关注-批评”的恶性循环中。
面对一些所谓“问题”孩子,与其反复地进行批评指正,偶然来个“无声的批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淘气的男孩经常惹祸。母亲每次都大喊大叫,甚至抡起藤条抽打他,却收效甚微。有次他偷了商店的玩具,差点被送警察局。母亲及时赶到,说服店主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家后,男孩料想等待自己的会是一场狂风暴雨,谁知道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回自己房里去。当他无意中到厨房拿水,发现母亲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满脸的忧伤和疲惫。这一刻,他如遭雷击。虽然没有任何语言的指责,却让他一下子想起妈妈日常的操劳,抚育他的呕心沥血。从此以后,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假如孩子每天处在打骂和训斥之中,就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自暴自弃。父母的训斥、打骂反倒筑起一堵高墙,阻断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没能让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却增加了漠视和仇恨:反正你们不爱我,所以也不需要你们来管教我。而换个态度,或许就给了孩子一个台阶,自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这才是达到了教育批评的真正目的。
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出现的错误或者问题,可以先尝试“无声批评”,缓解气氛,拉近距离,在融洽的师生或者亲子关系中,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无言的批评,留下教育的有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