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情绪、《周末父母》里的桥段:关于职场哲学
学会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于此,我们依然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最近的主题是:爱情
1、我们很幸福
我们三人属于校友中的院友,我是社团第三届会长,他是第四届会长,姑娘是他的小学妹。如今他们订了婚,生活在一起有大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个性倒是没有多少改变,只是在工作的努力上、生后的摩擦中都会是那么的合拍,他们互相努力、互相进步。
他说,“我刚来到这个城市,一个月的工资真的连自己都养活不起。8月15那天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我表哥给我打电话约我吃饭,这才解决了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后来她毕业来到我的城市,我们订了婚,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不过我还在给别人打工,她有自己的工作也在学习自己想要创业的知识”。一年过去了,他现在的工资水平已经过万,他说,“可还是不够我们花”。
有一次,我看到他们空间的动态,『我们今晚又吵架了,我可怜的眼镜因为护驾,彻底阵亡了』。连吵架都是那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里并没有因为日常琐事而分手,打架过后便是晴天,这就是属于双方的幸福节奏。
2、我们相遇在13年的夏令营,她讲述了她婚后的故事
“你怎么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夜里珊儿发消息给我。
我回复,“因为不想总是有事没事去刷朋友圈,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才会打开朋友圈,有的时候即使发送动态,也不会用朋友圈发送,我可以选择微博也可以选择从对话中进入我个人朋友圈”。
她回复,“嘿嘿,我也是”。
这是我们毕业后的第一次联系,她现在是新媒体小编,“我删掉了很多不常联系的人,我本以为夏令营之后我会改变,但我还是败给了现实,我丢掉了原来那个快乐的、有感染力自己。深夜和你聊天,我突然发现,我男人其实很好,我们身上有互相吸引的特质,我们相互理解。我们没有房、也没有车,我和他家人住在一起,他们对我很好,最主要的是我和他都在为生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3、面对感情,我不知道如何抉择
我不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我不喜欢热闹的场合,工作以外的我充满着感性。我的生活方式很简单:整理好房间、清洗好衣物、逛花市以及朋友电话的一通电话这样的小事情就会让我开心很久,所以我妈总会以『冷』『不够热情』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
面对感情这样的事情,我并不能给到特别中肯的建议,原因很简单:我们不是当事人,谈恋爱的时候感情大过天,可面对结婚这样的事情才会发现双方是那么的不适合(门当户对的背后是两人的三观是否合拍;两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是否习惯)。一句包容哪里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即使我们知道现在的选择并不是最适合的,但我们依然会深陷。
昨天朋友的求助,我都做了否定,“那两个人都不会是你最后结婚的那个人,一个适合谈恋爱,一个似乎适合结婚,但你喜欢前者多一些,所以在面对后者时你放不下前者,但你又觉得前者不适合结婚,而你自己又都舍不得放弃,所以现在的你不会遇到更合适的那一个人出现,因为你的注意力全在这里”。
但我知道,她只是在寻求安慰,她当然知道怎么选择,只是她依然会坚持一段时间直到最后事情发展到她不愿意面对的那一地步,选择离开或者相亲。
最后,我把话题转移到我自己的身上--让她分享她自己擅长的那部分:如何与家人更好的相处,这部分刚好是我欠缺的。
我们总是习惯放大情绪
片段一:我发现“想太多”成了对话里的常用词
世界好大,我不应该陷入到自怨自艾的小情绪当中
『我总会受家人情绪的影响,陷入到一段消极情绪当中。他们是我的家人,我不会那么狠心,但我不知道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告诉自己,我才是问题解决的中心,如果我找不到更好的相处方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不管我如何生活,我都不会幸福』。朋友圈,我发了,又删除了。
朋友告诉我,“不要想太多,出去放松一下”。
作为当事人的自己,要反观自己问题的处理方式,只有在走出消极情绪之后、自己梳理之后,才能客观评价自己当时的状态以及做事情的方式。但情绪爆发的一瞬间它总会或多或少不受自己的控制。后来,我找到了解决自己这个问题目前最有效第三种方式『第三方』。
片段二:那些习惯了的吵架场景
你和男朋友吵架了,如果双方冷静下来,平静的沟通,或者吵架的时候其中一方能作为妥协的一方,那么争吵的场面也不会愈演愈劣。
但,事情往往不是这个样子。
吵架结束之后,姑娘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小情绪当中,“他怎么可以这样,他都不知道让着我、不知道哄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其实坐在旁边的他已经若无其事,他并没有想那么多,“让她冷静一下吧,现在不适合去哄她/她不让我过去,那我就坐在旁边吧”。
然后,姑娘看到淡定的他坐在旁边,丝毫没有要哄她的节奏,就开始歇斯底里,情绪也跟着起哄,直到最后双方和解。每次类似问题结束,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放大了情绪。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够努力
看似光鲜的背后,他们是异常的努力。
《周末父母》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赵佳妮被录取到帕拉公司,成为猎头圈里的传奇。她以为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但她没想到一个周的时间过去了她依然还是在看着以前的资料,她接触的也一直都是打杂的活、一直在做实习生的工作。
小谭告诉她,不要看身边的人每天叫苦连天,但私底下都异常努力。他们高学历、高颜值,拼命工作的同时,自学日语和韩语;名校双学位,进入职场又继续深造报名参加商学院;经理白洁,是四川人,会说流利的粤语,在她做前台的那段时间一个月三四千的工资她舍得为自己投资,她的国标跳的非常好,从前台升为助理,最后直升主管如今成为经理。每个领导都有TA之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他们的缺点。
环境是会改变一个人的
(这是赵佳妮老公的评价,也是真实的话语):赵佳妮改变了着装、报名参加了英语口语班、专升本的课程。她找到了自己的处事方式,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幼稚、不会处理问题、颓废的赵佳妮了。
而这一切都是让环境给逼的,以前在原来的公司里每天迟到早退,混吃等死,下班胡吃海喝、上网淘宝,没自己的正事。不仅仅是赵佳妮,这里面也有我们自己的缩影,我们总是信誓旦旦的告诉自己,我要怎样去努力、要怎样去升值,可是翻开书本不到两页就开始刷起了朋友圈、聊天、看剧。
而如今的公司,大家异常努力。所以她深受影响会有自己的改变。这种改变渗透在她的生活点滴里。
工作就是工作,职场有自己的守则
赵佳妮,因为工资涨幅(6%)和身边的同事没有拿到同等的水平(8%),情绪一时暴躁,她直接跑去问自己的上级白经理要一个解释,“为什么自己和别人的工资涨幅不一样”。
她的上级白经理告诉她,自己给她的薪资涨幅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不满意,觉得不公平,可以辞职。这是一种提醒、是一种教训。
佳妮,气急败坏之下冲到总监的办公室,找总监告状,表示“白经理以公谋私,故意打击报复自己”。
用佳妮姐姐的话说,“越级告状是职场的大忌,要是在我们公司,你早就被辞退了”。
总监还是很客气,用以下话提醒了赵佳妮,“在咱们公司我只看员工守则中,你的经理白洁,她并没有违反规章制度,对于你的表现她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她没有错误。有错的是你自己。以后不要在我面前再提什么买房贷款之类的事情,这跟我没有一点关系,跟工作也没有一点关系。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工作中不允许你带入负面情绪”。
这句话我听过无数次,但能做到的还是很少。我们会抱怨职场的不公平、认为他们不过是一时运气好,认为他们的能力远远不够,但职场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人可以升到该职位,一定是有他自己的长处、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因为我们内心所谓的“不公平”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职场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陷入到职场的尔虞我诈中。
知世故而不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