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龙哥。
一个想和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的家伙。
《传习录》中讲到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之勉行。
生知安行,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是最高级的境界。人心是很容易偏颇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有时候自己做错了,还觉得自己有理。而“生知安行”的人,他的心处于毫无犯错的正中间。稍微有点偏颇,他就觉得不安,马上自己调整过来。总是能做到不偏不倚,这不就是中庸之道了吗?
这种人是真正地打开自己的高级感官,体内就像装了监视器,一旦发现自己出问题了马上调整。想不当圣人都难。
我们很多人都是学知利行的。就是通过学习,知道了怎么做有好处,怎么做更有利,就得这样做。
层次最低的是困之勉行,就是吃过亏,相当于吃一堑,长一智,不这样做不行。
只要去做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三种境界,吃的亏不一样。
困知勉行吃的亏最多,没人教,靠自己去碰,去闯,吃过亏,自己学聪明。
学知利行,可能跟对了老师,找到人带着走,自己不用吃那么多亏。前面有人给你指路,教你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生知安行,这有点靠天赋,靠悟性。不用人教,凭着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犯点小错,都及时调整过来,也就犯不了大错。
生知安行的人,会尽心、知性、知天。
学知利行的人,会存心、养性、事天。
困知勉行的人,会夭寿不贰,修身以俟。
光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都是挺高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自己寿命的长短,只管修养自己,等待天命。
王阳明自己就做到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终年57岁,虽不长寿,但是临终前跟他的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很多人的内心都很躁动,整天想着的是要改变命运。但是改变命运这个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如果命运能被改变的话,那还叫命运吗?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安定的就是修养好我们自己。
学知利行,需要去修,需要去教。而生知安行,能率性而为。率性并不是任性。可以理解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性能”。
学知利行,事天,就是像儿子侍奉父亲,恭敬奉承。也可以理解成,遵奉天道天理。
生知安行,知天。这里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和“知县”,“知州”的“知”是一个意思。“知县”就是一个县的事都是他的职责。“知州”,就是一个州的是都是他的职责。“知天”就有点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
我们要怎么才能做到生知安行?
《中庸》讲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尽其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繁育万物之道。
《中庸》还有段话讲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三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尽心尽性,率性而为,然后也能让别人、让万事万物都发挥出来。
首先是至诚的人能做好自己,让自己的最大性能发挥出来,然后就是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和物也能将自身的能力发挥最大。这样能带来的结果肯定就是好的。
至诚首先是对自己诚,不要对自己犯的过错视而不见,要像生知安行那样,有一点的错误就改正过来。自己就是自身这部方程式赛车的驾驶员,要敏锐察觉自身的问题。身边有自己的车队,有自己的赛车。他们都要达到最佳的性能,才能赢得比赛。这就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但是我们很难一开始就生知安行。我们很可能一开始就是先困知勉行。先勉强让自己先做。可能开始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看到比较厉害的人都这样做,就先这样做吧。
像我写作也有点困知勉行。一开始就是觉得别人写作很厉害,写作是修炼提升很好的方法。也就勉强地开始写起来。过程中还得去看很多书,学习很多的课程,慢慢了解要怎么才能写得好。怎么写得好都是第二步,怎么持续写才是第一步。那我就开始日更。日更状态好时能写1000-2000字,状态不好也能写好几百字。这样放一年,积累的功夫就能出来了。一定能吊打一年前的我。
开始先勉强自己,慢慢形成习惯,这样就不觉得勉强了,而是自动自发地去做。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去学,就是学知利行。到最后,某天不写了,反而觉得不舒服了,觉得不安了。那也就是生知安行了。
生知安行,我开始的时候理解成是,生下来就知道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是其实是可以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的。这就是我们平时要修行的功夫了。越早修成,那就越早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