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先写赋格,但是忍不住想先说说前奏曲,因为我是从一首曲子里秒爱上前奏曲的——林俊杰《黑键》。这首歌刚出的时候觉得前奏的旋律特别熟悉,想起它原来是来自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用一个和弦把古典和流行毫无违和的连接到一起。五月天的《知足》用莫扎特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蔡依林《离别曲》采用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SHE的《Remember》选自老柴的天鹅湖,胡彦斌的《婚礼进行曲》改变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对于这种风格的音乐题材,忍不住多关注,经典之所以被保留,因为它真的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扯远了,还是说说前奏曲。前几天参加一个音乐会的时候认识一位指挥系的姑娘,她说,我来参加这次活动就是为了来学习欧洲交响乐的指挥技巧。我们都知道指挥是交响乐里的灵魂,而我也看到了她灵魂在此刻的共鸣:好的音乐真的是越听越想听,开始听巴赫,威尔第,亨德尔都是找不到感觉的,但是你是会越听越想听,越听越离不开。而前奏曲,没有赋格情感主线那么明显,却是一段必不可少的韵律。
前奏曲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作品之一,最初是在音乐会之前来一首暖场曲,告知音乐会开始了,告知大家可以不要闲聊可以准备欣赏音乐了,后来经过发展,它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学作曲的朋友一定深有感触,在所有的乐曲形式里,前奏曲是必学的题材,是一种入门的曲体,因为前奏曲发展音乐的方法比较简答也比较单一,往往是主要音乐动机的主要重复,转调等发展,但是它的艺术水准却是很高的。虽然前奏曲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巴赫的前奏曲却不单调,每首都各有风格,有巴洛克舞曲风格,圣咏风格,牧歌等风格等。可以去听一听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会感觉它的风格像练习曲,因为是同一种钢琴织体的重复。学过钢琴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车尔尼的练习曲,我们都要从车尔尼的599.849弹到740,这的确是挺枯燥的练习。但是,巴赫的练习曲比车尔尼的练习曲要动听多了,它是可以拿到音乐会上演奏的。
我以前弹巴赫其实觉得一点也不好听,感觉像在切菜。有一次老师弹了一遍巴赫的前奏曲给我听,让我顿时耳目一新,为什么他弹出来像大海,而我却像是切菜?原来,他用的每个力度感觉不一样,而我只是在用音形,而他会去强调某一些声部,高音低音之间的转换,每一个手指用力的力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把巴赫弹出丰富的层次来。
这首前奏曲应该会有很多人听过,出现在各种电影情节中,而且很多编曲也非常懒,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它搬回来。不过,还是听过一些改编的很好听的——古诺,在这个钢琴织体上增加了一条优美的旋律,让它成为另一首名曲《圣母颂》,这首一定要去认真的听一遍。这首宗教音乐是一定要说的,曾经听过一个室外雨中版本的,用的完全是人声伴奏和声的版本。是巴赫逝世250年,有位著名的流行歌手叫博比·麦克费林,他在莱比锡表演的这首,他就唱巴赫的这个C大调前奏曲,而莱比锡所有的市民就集体合唱圣母颂这个旋律,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