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孤独症孩子的生活教育
1、什么是生活教育
2、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3、如何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分享老师:星知光万颖老师
那我就开始吧,大家好,恩,今天呢,有机会在暖星社区这样一个空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带孤独症孩子的一些经历。我觉得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非常感恩暖星社区给我这样一次机会。我姓万叫万颖,可能有一部分家长也能够听说过了解过我。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那么我的孩子呢,今年已经十八周岁读高三了,就在一八年的六月份要参加高考。
今天呢,首先和大家谈一谈生活教育是什么?
其实在宝儿很小的时候我并不懂得要在生活中去教育孩子。当他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时候,我觉得天塌了。为了让我的孩子能够活下来,为了我的孩子能够变成正常的人。我也想通过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去求得一剂仙方。当我知道了有特教技术,于是我拼命的跟着这些老师学习操作,操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觉着他是让我自闭症的孩子走出来的一个有力工具。
于是我坚定的,践行着特殊教育的操作手法。确实有很大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他的学习能力,他的智力水平。从他被诊断时的53分儿到入学时提高到117分儿,我也非常兴奋和快乐。但是当他上学的时候,当老师无法接受他坐在教室里,我才知道我错了,也正是因为前面的特教技术提升了孩子的技能。到了后期我才知道,如果我还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孩子教导孩子。那我势必会将孩子变成机器人,势必会把这个孩子变成特殊的孩子。
于是我才把他引到现实生活中来。我才在现实生活中教会孩子如何应对他每天都需要过的日子。
这就是生活,教育出现的基础,再后来伴随着星之光自闭症学校的出现。跟更多家长的接触以及对更多孩子的了解。逐渐的我形成了生活教育体系。那什么叫生活教育呢?我给生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下的。以生活为模板,以环境为素材,与父母为导向。最终要实现让孩子管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是我认为的生活教育。这仅仅是我的的一个说法,一个观点而已。
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生活教育呢?为什么要以生活为模板?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家都在寻找的心理学教育学中的教学依据。我们也在不断的以各种的书籍,各个专家的理念为标准来塑造孩子。但是可能我们往往没有成功。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塑造的孩子,并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孩子,而是书本中的孩子。或者是爸爸妈妈梦想中的那个孩子。而我们的孩子成了什么呢?往往就成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想要的那些缺点诸多的孩子。
这就说明生活原本就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孩子周围的。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愿意还是不愿意,孩子都在与之无缝隙的接触,就在孩子进行着这种大量接触的时候,孩子已经学会了。已经知道了,已经把他的这种能力完完全全的都表现出来了,那么这就是他的模版。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说。
如果爸爸妈妈很少说话,而且也很少开玩笑,那么两个人都各自忙碌,甚至经常冷战。我们会猜猜这个孩子的脸上。很少有灿烂的笑容,通常表情不会变化。因为他的模板摆在那里,他每天来效仿这个人的样子,那我们再说,如果他碰到了一个喜欢发脾气的爸爸妈妈在身边。那么他经常看到怎样发脾气,于是孩子在不如意的时候也会发脾气。但他发脾气的时候的动作。跺脚也好,摔东西也好,所有的这些动作。都会和爸爸妈妈中的一个人相关。或者说他曾经看到的那个人的样子极其的相似。也就是说孩子生活在这个环境的周围,他一定会被这个环境所感染,这个模板无时不刻地存在着。
既然它存在着。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好它就行了,所以我说的以生活为模板,就是我们要接纳他是个模板。然后用什么来教导孩子呢?就用我们的生活常识来教导孩子,我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现在教的孩子洗手在医院里有个六步洗手法。或者最近好像有七步洗手法。那么很多幼儿园教导孩子洗手这种常识的时候都在用这个方法。但是他这个方法真的就很合适吗?我记得我的女儿幼儿园回来也要教我!妈妈你要这样洗手!而那个时候的我觉得很难。因为我老忘了那几个步骤,下一步是什么,下一步是什么。
而我又想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从小到大,四十多岁了。但是我没有用那个六步洗手法我的洗手就不正确吗?还是它妨碍了我的生活呢?所以我觉着我同样把手洗干净了。而且我同样顺利的生活了。如果我的孩子学习我这个洗手的方式,对于我来说很简单就教会他了,如果非要让我去交什么六步七步洗手法的时候我还得现学习。如果学的过程中没扎实,我忘了我就不知道怎么教他了。所以我通常跟家长说。你习惯用什么样的方法,你就教他什么样的方法。因为你的方法至少有几十年的经历都证明,它是可以帮助你生活的。
比方说南方人洗脸的时候通常把毛巾打湿把脸洗干净,可北方人洗脸的时候说用水把脸洗干净,再用毛巾擦干。我们能说哪一个是标准吗?能说哪一个对错吗?我们也没有办法规范一下,让南方人去教一个北方人洗脸的方法给她的孩子。这个南方人我估计她也会很别扭的。所以我想,你如何洗,你就教他如何洗,这样就够了。什么叫生活为模版。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样子是什么,我们就教他什么,这样就简单而轻松了。但是。这里对爸爸妈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我们是否会生活。是否参与了生活。
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自己还不会生活,不会打理生活。我从来没有扫过地。我从来没有拖过地,我又没有做过饭,那么我们我又没有整理过房间。当我们什么都还不会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教孩子。所以模板就是最实在的日子。他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简单的过属于我们自己的实在日子。
然后是以环境为素材环境是什么呢?环境是指孩子周围的一切人一切事。我们说孩子生活在家里面。我们的家就是教具,我们可以教他空间位置,上下、里外、左右,我们可以教他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我们可以教他天花板、地板,我们可以教里面的任何物品。我们可以去通过这些物品教孩子命名,教孩子认知颜色形状,功能材质,教孩子看图说话,教孩子数数,教孩子加减法。那我们家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瞬间成为教具,而同时增加孩子的实践认知。
我们孩子从家里走出来。进了学校或者进了小区。这里面所有的设施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具,我们都可以用它来教导孩子。摘下一片树叶。来告诉孩子是从树的上面摘下来的就是方位。拿到手里让他看到这是绿色的就是颜色。数一数这里有几片叶子就是数字。我们把叶子干什么呢?丢到垃圾桶的里面或者我们把它种到树的下面!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教具。
除了这些之外,连人都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教具。我可以给大家举个小例子。比方说孩子在家里玩的时候。突然间犯了小错误,比方说把板凳碰倒了,声音很大,把正在旁边工作的爸爸吓了一跳,于是爸爸站起来训斥孩子。正当爸爸训斥的时候,妈妈不满意了,她说,孩子小又不是故意的,你吼他干什么?所以通常此时夫妻会吵起来。那么假如妈妈这个时候不是去训斥孩子,而且迅速把爸爸当成教具,就是一个可爱的结果。她会说孩子,看看爸爸怎么了?生气!跟妈妈一起说生气!我们把板凳碰倒了,爸爸就生气了!爸爸怎么啦?生气!
我们抓住了爸爸这个瞬间的情绪变化以及他的动作。让孩子看到的是最真实的生气。而不是在卡片上去教,或者我们妈妈假装一个表情,那些都不是真实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让他认知情绪还教他说话。可以跟妈妈说爸爸生气了。我们同时还教导了他生活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为我把板凳碰倒了,爸爸生气了。所以我们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我们能够细心的认真的去生活,我们会发现。仅仅我们睁开眼睛,我们周围的任何一切人一切事。都迅速成为教具,提高孩子多方面的技能。
这就是说环境是素材。那么我们会谈到。我们以生活为模板,拿环境中的东西很自然地教导孩子。谁来做?只有爸爸妈妈做。因为和孩子一起过日子的是爸爸妈妈而不是老师。就在这个时候父母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一个父母能否意识到我可以通过这些情景来教孩子。如果爸爸妈妈能否知道我需要用这个情景教孩子什么?我的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是什么?我可以教到他什么?我应该把哪些环境充分的利用出来?我还可以抓住哪些生活的瞬间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提升孩子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谈的父母为导向。
最终我们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叫做让孩子管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其实作为任何一个教育来说,教育最终的本质是什么?不是让你的孩子学会了多少技能,而是让孩子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人生最终所收获的东西!一个人长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我们都在学什么?还在学这一点!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界面,不同的人面前将如何调整和控制自己。这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让孩子进入社会。达到我们每一个家长梦寐以求的融合环境。
这就是我和大家说的生活教育。那么很多家长会跟我说,万老师,我非常喜欢你的说法。因为我教他,他也不听话。所以我就带着他过日子的时候,看见啥跟他说点啥,我发现孩子还真的进步了!你的生活教育真不错!当我听到有人这样说话的时候,我真的只是淡淡的一笑,我想随你去说吧,你怎样说都可以,那都是你的理解。但是万老师的生活教育绝不是只是看见什么说什么这么简单。
那么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因为没有教导孩子的技巧和能力,孩子不听话。看见什么说什么。孩子会不会进步?当然会。因为我们孩子靠无意识注意接收到了信息。又靠无意识记忆把信息存储在大脑里。偶尔又蹦了出来,于是,我们就说,哇,他知道了!他记住了!他会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如果谈我们生活教育体系如何操作的话,我想说至少有四个步骤,操作的人是谁,是家长。因为父母才是导向,一个家长要能很好的操作这个体系,他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首先第一个步骤,他要完善他的认知。比方说,刚才这位家长说的,我就是在生活中看见什么教点儿他什么,他也真的很有进步了!那么这个妈妈在干什么?在选择逃避!他不想面对困难。当他教不进孩子一些知识的时候,一些技能的时候。于是他就选择了一个简单的,让他自己更容易的方式。所以我们说。在他的认知里,就觉着我选择了一个很自然的很简单的方式。我同样看到了孩子在哪个领域或者哪个能力上的进步。这就是他的认识。而我要改变我们家长的认知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教育。
我们又要懂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之后我们还要明白,如果是人应该遵循哪些人发展的特点,当我们把这些都能懂得之后,我们才知道教育最核心的阵地在哪里。今天我可以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传承。也就是说。真实的教育不是教学。这两个词,大家一定要分开。
什么叫教学,把一个孩子放到一个学校,学校的老师在搞教学,把某一个知识点拆分,把目标分解的很简单,那么如果你不会,再继续分解,分解到你会的水平。从低能力开始逐渐地向上,一点一点的提升。最后。达到了我想要的一个目标,完成了这次教学活动。所以孩子提升了某个技能或者学会了某个知识仅此而已。
而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靠我们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点,我们的内涵。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我们谁都知道在不同的家庭里会造就不同的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不懂得我们今天的行为对孩子有多么重要,那我们是做不好教育的。其实我们会看到,我们如果带着孩子不断地教他,孩子,告诉妈妈,这是什么颜色?告诉妈妈,这是什么形状?跟妈妈说,小明在干什么?我们妈妈如果把教学放到第一位的话。就会丢掉更多的教育环境!而真实的教育是什么?是在爸爸吃饭的时候,妈妈轻轻地走近他,说我帮你盛碗汤吧!孩子就在旁边,你看了看孩子,笑了笑说,宝贝,我也帮你盛一碗吧!这个过程是教育。因为我们在教导孩子说话要用什么样的音量?我们在教导孩子说话有没有笑容?我们在教导孩子,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我们还在教导孩子关心别人就是很好的照顾他。给他做点事情。那么孩子明白这么多的道理,就是通过我们生活中一个一个的小细节明白的。所以如果谈教育,谈的是上行下效。
那我们要谈到对人的理解的话,我觉着我们面对的孩子都是孩子。我们首先觉着尽管他被诊断为孤独症,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人人都有人的成长发育的这种规律存在。
然后我们想想,他是个孩子,孩子生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要一点一点的学会。所以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任何东西都是从零从无到有的过程,从零到一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任何一个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都会犯一些错误,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成年人从不会到会还要犯错误呢。
所以孩子在成长的时候,如果犯了一些错误,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没有犯错误,那是我们值得举杯庆祝的事情。所以我们想这才是我们对孩子充分的认知。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家长。孩子,如果做对了。他会觉得很放松,长舒了一口气,哇,他会了!然后我们没有任何表示,会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当孩子做错的时候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甚至忧心重重,痛苦焦虑。所以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做错啦?孩子犯了错,我们知道。我们孩子还有进步的空间,妈妈也正好找到了怎样教导孩子,教导他什么。孩子如果做对了,我们真的要欢呼雀跃,要替他高兴,这才是我们去要研究的人。那么当我们知道了。人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规律,又会知道小孩子必然有这个经历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了教育是什么,面对小孩子来说,我们应该说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说的是。这个小孩子。我们没有办法给他讲通道理,因为他不懂得。有的时候他似乎听进去了,甚至会背了,但是他并不知道。道理要用什么样的行为展现出来。他真的不会。
所以怎么办呢,我们要教他。既然靠讲道理,教不了他,那我们怎样才能教的了呢?
万老师有一个观点叫做不讲道理,只行动。那我们就让他做事,做事,做事就好了,今天这样做,明天还这样做。做多了,他就自己会了,而不是靠我们讲道理讲会的。比方说,每天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妈妈会说,亲爱的,早上好!孩子也会说,妈妈,早上好!一天这样,两天这样,第三天当早晨起来,妈妈对孩子说,宝贝,早上好!然后满脸期待的来看着这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等待孩子的回应,孩子终于自己在不需要妈妈帮扶的时候冲出了一句话,妈妈,早上好!于是我们欣喜若狂,这个时候,我们今天做,明天做。妈妈,早上好!爸爸早上好!老师早上好!有一天早晨我们领着孩子走在小区里的时候,你告诉他。宝贝,这是王奶奶,他也会说王奶奶早上好那一刻。我们真的是值得庆祝的时候!这一刻的到来,不是靠我们讲道理,孩子,见到熟悉的人要问好?不是靠讲道理来的。而是我们天天问,天天问。孩子自己会在脑子里抽提出一个概念,当我碰见熟悉的人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于是他就掌握了这样一个能力。所以小孩子是要靠行为,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来获得他的收成的。
我觉着我们妈妈要在认知上有所改变,一旦认知改变之后,我们会考虑一件事情,我们会考虑的就是我们的方向。
我今天上午还跟家长们认真的谈一个观点叫做爱要倒过来。如果你真的很爱孩子,就教会你的孩子爱你吧。一个孩子,他从小没有受过爱别人的训练。他怎么能将来去爱别人?他如果连妈妈都不爱,怎么可能去爱其他的人?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观点改变了妈妈的认知,妈妈就开始调整了。
一位妈妈在会场告诉我。万老师,我今天深刻的感受到我回去之后要教导我的孩子如何照顾我,回去之后一定要告诉我的孩子,他照顾我的每一件事情都体现出了他对妈妈的爱。是的,就是因为这些认知的改变。
我们进入了生活教育的第二个步骤,调整我们教育的方向。方向是什么,如果没有方向,我们就等于一头迷失的羔羊,走在森林中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那么就东窜一下西窜一下。窜到哪儿了,它自己也不知道。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张老师说要教点儿什么了,李老师说教什么对孩子重要,王老师说,什么呀,那些东西不太重要,这才是重要的。A妈妈说,我的孩子学什么什么什么的时候很快!觉得很好!B妈妈说,哇,我的孩子目前正在学什么,我觉得很有进步!那C妈妈又说等等等等,你想。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一个坚定的方向,我们去通过别人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来去判断,来去决定,我教孩子什么。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我们要教的孩子和别人一样吗?我们所期待的孩子和别人期待的一样吗?所以我们每个妈妈心里都要知道调整方向是家长的事情。当我们知道了我们认知当中需要改变的事情之后,那么我们就会清楚地了解到我要教孩子什么!
今天在会场上我重点讲了我三个教育理念,一夫妻关系很重要,第二立家规很重要,第三教孩子助人更重要!当把这些观念认知和家长讲通了,我们家长改变了。于是,他迅速的,就可以调整了他的方向。调整完方向之后,针对于这个目标。针对于这个目标的内容。我们也就应运而生了,因为我们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以此为基础来产生教学内容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不是某某老师说和某某妈妈说,之后你再确定你要教什么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就是第三步。他要根据我们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根据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目标设置到哪里。然后我们把这个目标要与孩子现在能力水平为基础,在这个两点之间画一条线,在这条线上要分成若干个段。就是ABA里所强调的目标分解。以他的基础,稍微跳一点构到这儿,再跳一点儿构到这儿。最后要构成我的目标!而中间的这些内容就会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一旦教学内容确立,那我们就思路很清晰了,那就开始教吧!
这就进入了第四步教学方法。假如我们的孩子听话。那么爸爸妈妈让他做什么,他就做,让他怎样做,他也做。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方法,只要都是对的,都是合理的。但是假如现在这个孩子自我意识能力还不足,也不懂得与爸爸妈妈需要建立配合。那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他不听,让他做事情的时候他不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教导孩子。那么怎么办呢,就需要特教技术,而特教技术是需要爸爸妈妈学习的。也许爸爸妈妈未来并没有特教老师技术高,也许未来我们不可以成为优秀的特教老师。但是当我们懂得这些理论,会这些操作的时候,我们能和我们的孩子互动。我们能不断的完善自己,调整一个沟通的氛围,让一个孩子愿意和我来学习。这一点就已经很重要了。所以我说生活教育的操作是有四个步骤,第一是改变认知,第二调整方向。第三确定教学内容,第四选择教学方法。
面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是一生的事情,时至今天,我十八岁的宝儿同样需要我对他的一些辅助和支持。所以我知道他一定不是一个短平快的事儿。那么久全指着某一位老师或者某几位老师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爸爸妈妈亲自做才可以,所以万老师提倡爸爸妈妈学习。
那么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生活,教育也知道如何操作了。
下面呢,我从两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如何应用生活教育,让孩子能力的提升。
我们重点谈两件事情,
第一规则,第二社会性交往。
我觉得这两件事情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因为规则关系到入学!任何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都期盼着我们的孩子能跟普通的孩子一起背上书包进学校,成为他们中最合格的一名学生。但是要想进入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我们需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个是学业。一个是规则,学业还好说,爸爸妈妈都有能力给孩子补齐。但是规则建立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果一个孩子不能遵守规则,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今天我们要让他适应新的环境,势必要让他遵守规则。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没有谈入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有一种感受。
我们把孩子领到朋友家去串门儿或者领到社会公共场合的时候非常期待孩子有礼貌。因为孩子有礼貌的时候,爸爸妈妈脸上会很有光彩。但是我们的孩子往往事与愿违,并没有表现出有礼貌,所以爸爸妈妈很焦虑,也很懊恼,这件事情就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孩子不懂的,那是规则,也不知道规则我应该遵守。
而规则是什么呢,规则一定是一个孩子的立身之本,大家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空间中能够遵守规则,可能他的能力不足,大家也很容易就接纳了他。一个孩子可能非常聪明,能力很好。但是他在他的生活中不能够遵守规则,我觉得大家接受他也会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去感受一下。假如你今天去了一个饭店吃饭,就在你吃饭旁边的另一个餐桌上也有几个人在吃饭。其中我们会看到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说话的时候呢,好像有点生硬。但是他能够完全的照顾好这一桌子的人把饭吃好。比方说他会很清晰的点菜,叫服务员结账处理中间的环节。但是当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会似乎觉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是因为她说话比较生硬,他做事比较刻板,那么我们作为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当然就知道他可能是孤独症。不过,当看到这样的孤独症的时候,我们也是很幸福和向往的。就在这个时候,这个人站起来。不知道桌子上谁惹了他。他站了起来,走到我们桌子旁边时,拿起我们桌子上的一盘菜,拼命的就扣在桌子上,油溅了你的一身。你新买的衣服溅了大大的油点!你心里会舒服吗?我想不管是谁,心里都会难受的。这个孩子能力很好,但是社会规则不够,我觉着我们不愿意接受他。但如果在另外旁边的桌子上也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大男孩。我们一眼就看得出来这个男孩儿啊,与众不同,因为他说话瓮声瓮气的。眼睛是发直的表情是呆板的,到目前还在吃手指头。我们谁都看得出来他有问题。但就是这个男孩儿,他不喊不跑不跳,不断的在那里吃着自己的手指头,用筷子蘸着盘子里的菜汤,这个时候妈妈在跟阿姨说话。他回过头来拍拍妈妈说说话,妈妈安慰两下,他又继续在那里安静的用筷子去玩儿着他盘子里的菜汤。但是。这个孩子很安静,他告诉妈妈我要站起来,妈妈点点头他站起来围着桌子绕一圈儿又安静的坐下了。于是当他走到你桌子旁边对你一笑的时候,我觉着我们这个孩子真的很可爱,我们会接纳哪一个,我们往往会接纳能力不足,但规矩很好的孩子。
我们把它再想到我们孩子身上。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规矩很好的那一个。他将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或者是在社会中。至少是容易被别人接纳的。所以规则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的立身之本,必须要教会。
中国文化当中,我们的中华民族的祖宗给我们写好了教育的途径。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蒙童是只两岁到十二岁的孩子,那么蒙童养什么?养正?合为正?正即为规则。所以我们说少年时必须如此,人在小的时候我们会给他建立很多很多规则。比方说跟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许喊叫。比方说吃饭的时候不要在盘子里乱翻,比方说,后面还有人时,不许关门,等等等等的规则,都是在小的时候。我们爸爸妈妈教导孩子的,而这些规则一旦让孩子学会,他的一生都会受益。
所以建立规则与孩子尤为重要,当我们知道建立规则很重要的时候,我们下面就要教他了。但是在建立规则之前,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规则是靠什么表现出来的呢?
靠行为。当我们要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首先是交会他一个新的行为,那么孩子,对于这个行为今天是否会做呢?有的时候可能真的没有会做。比方,我们说出门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换鞋。那么他应该如何做呢?他应该做的事,我进了家门,走到鞋架的旁边把他的拖鞋拿到地上。然后他把他脚上的鞋脱下来,穿上拖鞋再把刚才脱下来的,这两只鞋整整齐齐地摆放到鞋架上。这样孩子就完成了换鞋的动作,并且是遵守规则完成的。而这个规则孩子会吗?
有一些家庭中,孩子是不会的。为什么不会呢?是因为回到家的时候,妈妈一直都是喊他换鞋。好,他才去呢,如果不喊就不去,还有一些家庭是需要妈妈把拖鞋拿到地上孩子只负责换完穿上就走了,妈妈再把换上的鞋子摆到鞋架上。所以我们的孩子不会独立完成那件事儿,而会的只是把脚上的鞋脱下来再穿上拖鞋这个动作而已。如果只会这个动作,我们教孩子有了自理性行为。只有孩子做完全套的完整动作,我们才说孩子做事情是有规则的。所以当我们要想给孩子建立一个新规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判断。这个规则展现时的行为能力,我们孩子是否具备。如果不具备我们要教会他。再有就是,规则要想立下来不是给一个人立的。其实呢,我现在都生活在一个团队当中。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规则,只是给我自己建个规则,我自己是不是很不服气呀?如果是要所有人都尊守建立的规则是不是大家就服气了,那么面对孩子,他今天可能真的什么都不懂,你给他自己建个规则,他接受了。但是我们的孩子会长大呀,我们的孩子会进步啊,一旦他能力提升之后他会不接纳的,于是我们也有的规则就会悄悄的消失了。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原来的好行为过段时间没有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知道。当我们给孩子确立一个行为规则的时候,一定是全家人同时执行的规则。其实所谓家规。
还拿换鞋来说。如果只有孩子一个人要把拖鞋拿下来把鞋换好,再把原来的鞋摆回去。而他的爸爸妈妈把拖鞋放在地上把她的鞋脱掉穿上拖鞋,他们的鞋子不摆回去。那就是这个规则只给孩子一个人立了,我觉着不出几天。孩子就不做了。只有在爸爸妈妈监督督促下,会去把鞋子摆回去,而其他的时候就不摆回去了,因为他看到了不摆回去也是正常的现象,孩子不懂对错,在他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对错的划分,他只是知道。不把鞋摆回去是可以的。所以她也可以这样做,那么规矩就没有了。
想给孩子立规则,想要教孩子懂得规则,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全家人一起行动规则,所有人都执行,任何人都不许破坏。一旦被破坏,必须受到适当惩罚。那么爸爸妈妈都受惩罚了,等到有一天孩子破坏规则,他也接受惩罚的时候。那当然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吧。
我们的孩子接纳了这一个规则,我们教他第二个。就是等人全部进来之后才关门。我们在教他第三个,晚上回到家开灯以前要先挂一个窗帘儿。我们一个一个的教下来,我们叫他第四个。换完鞋之后要把身上的书包放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我们的孩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他学了若干个规则之后,我们就不用交很多了,因为这孩子的脑子里内画出一个概念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有规则,这个时候你再告诉他做这个事儿要注意这样啊,那他很自然就接纳了。因为他的脑子里通透了。
所以教导孩子规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愿意大家回去之后这样做。因为等到有一天孩子真的要入学的时候,不管去上幼儿园,还是上学校。那个时候你告诉他这是上学时应该遵守的纪律,他才可能接受,我们孩子上学的时候难度才会小。有一天他长大了进入工作单位,或者在公共场合。对别人要求的时候他才能够接受,他也能够迅速地遵守这个环境下的规矩而存在下来。
而这些内容到哪里去教?
就应该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你不教也要做。教也要做,为什么不把它当成素材来教导呢,而教导的时候,我们后面可以赢得孩子整个人生。好,这是我们说的规则。那我们再跟大家聊一聊,生活教育体系当中,对于社交能力的提升。其实社会性的问题是我们孩子的核心障碍,到目前为止完全的解决一定是有困难的。那么我们现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在面儿上,在行为上在表象上让孩子做到。那么它具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我们要探讨一下生活中大家是如何交往的。我们只有在生活中明白大家是如何交往的。我们才可以通过生活教育体系去理解,我们怎样教导孩子的社会性。我们想,人为什么需要交往?一定是我有需求?我想满足我自己的需求?达成我的愿望,所以我才去交往。所以我们的第一步是要塑造孩子的交往愿望。当孩子有愿望之后,既然是与人互动,既然是人际交往就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不是他有愿望他去做就行了,而是他要和另外一个人一起才能把这件事情做下去。于是他的第二步是寻找交往的目标人。那么当他找到这个人之后,这个人愿意和她互动吗?愿意和他完成交往吗?对方知道有必要和他交往吗?那么交往之前孩子先要吸引对方注意。那么也就是我找到了一个哥哥也好,我找到一个阿姨也好,我先让这个哥哥知道我现在要和你说话了,我现在要和你互动了,你要注意听。要把他的注意吸引到自己身上。一旦对方注意到我的存在,并且把注意转移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一定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是我的那个需求,那个愿望。当我都表达完之后干什么呢?我也不能离开我要静静的观察。等待对方的回应,那么针对于对方出现的回应,我今天满意也好不满意也好,我要给他作出一个反应!一次一次社会性交往就结束了,如果。我需要我们可以继续,再去交往,再去表达一个诉求,再去等待对方回应,作出反应。如果有需要我们进行下一轮还是要诉说需求。等待回应作出反应,如果没有就可以结束了。
比方说我们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一瓶酸奶。可是这个超市我们以前没来过,确实没有找到酸奶的摆放位置。那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售货员的阿姨。去跟他完成一次社会性交往,也就是说要去问一下路。要去找一找我到哪里才能够找到酸奶这个问题。才能够去完成这一次交往。那么这样一次交往从哪开始呢,从孩子的需求开始。因为去超市之前我们跟孩子说了。我们今天去超市干什么?是去买一瓶酸奶。而此时应该是孩子恰恰想要喝酸奶。那么孩子的需求就是我想要喝酸奶,那我愿意买到一瓶酸奶,到超市的时候,可能他的愿望更强烈了。当他的愿望出来之后,我们就带着他到超市里去找,可是我们迟迟没有找到的时候,孩子着急了。
于是我们说可以去找阿姨问问路吧,这个时候,他就要想了,我得去找谁呢?在一个超市里穿着统一服装的那些人可能都是工作人员了,于是我要去寻找一个目标人。但是孩子的个子很矮对方是成年人个子很高,通常我们自闭症的孩子或者叫吐字不清也好,或者叫音量过低也好,或者说话的时候不知道看对方低头看着地也好,种种原因会造成别人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在跟他说话。
那么我们孩子当找到目标人时,第一个任务就是吸引对方注意,让对方知道我现在要跟你说话了,那怎么做呢,比方说我们可以让他大声的喊阿姨,并且抬头去看她,比方说我们可以让他伸出小手拉一拉阿姨的一角等等。当对方一低头,看到了,哇,孩子呀,你有什么事儿吗?也就是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就可以表达诉求了,他会说我想买酸奶在哪里?或者阿姨,酸奶摆在哪里了?酸奶放到哪里了?等他表达完诉求之后,我们有一部分孩子只是按照妈妈的要求把这句话说了,说完之后呢?他自己就溜号儿了,此时如果这个阿姨告诉他你要往前走,到那个货架子再往左拐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听到。 那么此时此刻,你要问他,宝贝儿,我们往哪儿走?其实他是不知道的,或者他胡说一个。那么这就说明我们孩子在表达完诉求之后,没有在那里坚持等待对方的回应。所以这一点也至关重要,我们妈妈此时需要再换一个售货员继续让他去问,而且是要给个辅助。让他问完问题之后,我们要碰一碰孩子的肩膀,引导孩子,看着阿姨。听阿姨说什么,阿姨通常会告诉他这条路怎么走。那么他收到了阿姨的回应之后呢,就应该是有出一个反应。或者我听懂啦,谢谢阿姨,或者我没听明白说阿姨你再说一遍。这都是我们孩子的反应,一切都是自然的。
到此为止,这个社会性交往就完成了这一次,那么如果孩子需要,可以接着去问一个问题,就变成了第二次社会交往的开始。所以由此我们会看到。帮我们想提升孩子这样在社会中与人问路的一个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干的事情是什么。只要把这几个步骤都要做足把这几个步骤的能力都要让孩子具备。然后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去寻找各种各样的环节,比方说到了一个市场去找一个哥哥问一问,哪里是卖豆腐的?比方说到了书店要找阿姨问一问哪里卖儿童书?比方说到了商场,我们要找一个人问问什么事情,于是,我们孩子一系列的与此相关的能力就会出现了。那么也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当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与人交往的能力的时候,他的社会就是像前飞跃了一大部分。所以我们会谈到我们只有在生活中把这些情景全部利用好。把它作为素材作为教具让我的孩子。立刻就能够学会并且能够应用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妈妈们要学会把生活变得简单,在生活当中。伴随着我们的日子当中,让孩子各种能力都会提升。我们会说他的语言能力,他的社交能力,他的行为规范。他的认知他的思维,他的数学,他的空间。所有这些能力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给孩子找到进步的可能。当我们谈到生活教育的时候。我觉着大家可以系统的去了解一下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我们很好地去理解生活。在生活当中。放慢节奏,慢慢的去体会生活精彩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可以教会孩子很多很多知识的。我们想要的那种在里面全部可以教会他。我们不仅能够教会孩子的语言能力行为规范社会性交往他的逻辑思维等等内容。我们同样可以教会孩子让他形成正确的观点,教会孩子如何做事。教会孩子规范言行举止,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有一句话这样说。生活是最好的素材,父母是最优秀的教师。面对于教育来说,爸爸妈妈是孩子一辈子的人生导师,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生活中无形中提高他的全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让我们有目标有准备有方法的去实施生活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