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生平之一。
2016年8月24日,第一次专程赴湖南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故居,膜拜晚清名臣曾国藩,富厚堂石门上悬一竖牌匾“毅勇侯第”,当日日记:一代名臣挽救大清半个世纪,居功不傲,善终而退。曾国藩虽未入阁拜相,但居功至伟,后人视为完人。
曾国藩于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1872年3月12日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府中,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湘军建军的主要首领,儒家修齐平治的代表人物之一。
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后一路仕途坦荡,十年在京连升七级,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讲道德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1852年太平天国进军长沙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先长沙后衡阳,在两地终于组建起一支训练严格的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 率湘军水陆两路沿湘江北上出省作战,收复武汉,再沿江东征,成为太平天国主要劲敌。同光中兴时期,曾国藩首提“洋务运动”,主张“以夷制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次年攻占安庆(安徽省城),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 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南京),自此太平天国灭,太平军主力基本剿灭。次年奉命赴北方追剿捻军。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虽秉公办理然左右为难,身心俱疲,受到极大的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从1852年起,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崛起,逐渐对晚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晚清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汉族汉文化的崛起,使晚清的封疆大吏由满蒙为主的权贵当权变向汉人为主的经世派当权转移,并大大增加了晚清地方官员中汉官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汉人管理地方和国家的使命感恢复到二百年来最高历史责任感。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们极力推进洋务运动,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大量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求贤若渴并首派学童赴美求学,对后世各个方面影响巨大。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尊称“曾文正公”,跟随曾国藩以及曾国藩同时代的晚清杰出人士,深刻认识到唯有先自救,而后才能救中国,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处于繁荣富强时代的国人们更加认识到了曾国藩的精神思想的价值,不断挖掘、探索他的文治武功,弥补自身的修平之功,不骄不傲,内心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