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即区块,技术以人为本,技术服务算法,而不是算法服务技术。---这才是区块链的未来。
2008年,美国爆发次债危机。华尔街的吃相太难看,并且被互联网曝光在全人类的眼皮底下。
美国人愤怒了,有人谴责华尔街的贪婪,有人占领华尔街,有人开始尝试通过分布式记账技术实践,寻找替代华尔街记账体系的路径。
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一,区块链这个后来总结出来的概念,它的目的是替代传统的记账路径。
第二,区块链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普享记账权,打破华尔街对金融的垄断,提升金融的效率,降低实体企业的成本。
明白以上两个逻辑,我们去寻找问题:
区块链作为一项被全人类高度关注的新技术,已经出现了10年多,为什么依然无法服务实体产业?
其根源在哪?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如果不搞懂这个问题,我们是无法到达这个领域的最前沿的。
金融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区块链作为新金融的底层技术,同样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宏大的命题需要从最底层去发现、去思考,区块链的最底层是什么?
-----答案是社会制度与西方的价值观。区块链的发源地,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独享是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区块链上产生的东西,被中本聪定义为比特币,而不是区块链的所有权——股权。请注意这个定义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这个东西看似很虚,但却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与选择。中本聪的最初定义直接决定后来者的思维路径。
如果把比特币定义为这套网络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会很自然的随着使用者的增加而增值。这是一个能够自洽的逻辑。
但如果把比特币定义为货币,这种货币会失去所有权的支撑,失去所有权的支撑,参与者将只能依靠信仰维系彼此手中筹码的价值。不能自洽的信仰实际是很不牢固的。建立在不牢固的信仰之上的价值单位,会让信仰者始终为寻找信仰同盟者而焦虑,这是数字货币始终不能走向实体的根源。因为信仰者之间的信任并不牢固。
因此,真正禁锢区块链发展的枷锁,恰恰是美国人标榜的、所谓的普适价值观。
——算法应该: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