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就像是一棵树,无论你走多远,回首望,他依然矗立原地,默默把你守望。
——题记
一
今早睡了个自来醒,睁开眼睛,窗外天色大亮,阳光照进了窗台,一片金色,拿起手机一看,七点半,时间正好,赶紧起床。
虽说是假期第一天,脑子却还没有完全从学校的状态里脱离出来,想起昨天临放假时和同一个休息室的老师们开玩笑,大家纷纷表示,假期最大的愿望就是睡个懒觉,睡他个地老天荒,一定要把整个冬天失去的觉补回来。
适逢冬天,加之这学期时间比较长,每天早上告别温暖的被窝,伴着东方的晨曦起床的时候,心里真是有一百个不情愿。很多个上晚自习住校的晚上,伴着寥落的星星入眠;醒来的时候,站在宿办楼二楼楼梯口,面对着校墙外空旷的原野,地平线上弥漫的一层薄薄的晨雾,不远处隐约的终南山,天地之间的那层灰蒙蒙,凛冽的寒冬的气息迎面扑来,虽然严寒,但却清晰地感受到北方广袤的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一种悸动,耳朵里仿佛听到了来自地层深处的遥远的呼唤。
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多多少少有一种感动,为了大地庄言的清晨,为了自己的敬业精神,为了这份职业的神圣,为了心中不灭的梦想。整个校园从一夜的休憩中渐渐苏醒,宿舍楼里传出喧哗声,很快,学生在校园里活动起来,为萧瑟的寒冬增添了许多活力。
当学期结束,所有的辛劳成为过去,回首才发现,曾经的经历,都化为了美好的回忆。不觉想起苏轼的那句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内心里,是付出后的一片宁静与喜悦。
二
这样的宁静被同事的电话铃声打破……
今天是2018年2月10号,农历腊月二十五,寒假的第一天,按照学校放假前的安排,全校班主任会在今天有一次大家访。学校安排这次家访的目的,就是为了走进学生家庭,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假期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想听听家长对学校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最终促进家校联系,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给我打电话的,是年轻的年级主任,昨晚我们都说好了,几个班主任一块坐他的车去学校进行家访。简单的梳洗完毕,我匆匆出了门,走到小区门口,抬头望,一轮红日升起在天边。又是一个冬日里的艳阳天,太阳初升,还不暖和;风也有些急,有些凛冽。
可是看看车上,大家都很守时,都已经到了,就差我了。我一上车,和大家打了招呼,我们的车就朝着学校全速前进。八点半,准时到达学校门口。学校的行政领导和参与家访的班主任在小会议室集合,就这次家访活动做出详细周密的安排。简短的集会完毕,我们按照分组,带着相关资料,带着学校精心给孩子们挑选的书籍,出发了。
我和三位老师分到了离学校较远的东部原区,光路上就得一个多小时。汽车在乡间小路上飞快的跑着,窗外是一片片不甚碧绿的麦田。远远望去,杳无尽头。
一路上,我们商量着家访的具体事宜,除了开车的老师(他是高三的),我们其他三个人分别代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不同的年级,根据手头的花名册,我们把同一个村子的学生信息集中起来,准备逐一走访。由于不熟悉路线,按照花名册上的信息,我拨通了一名家长的电话,说明了来意,与家长取得联系,约定在一家药店门口碰面。正在我们下车东张西望四处打听的时候,家长骑着电动车及时赶到,领着我们前往家里,我们的家访就从这里开始了。
三
我们家访的第一个孩子,是一名高一学生,女孩,也就是骑着电动车接我们的哪位家长的孩子。等我们到达家门口时,女孩和母亲已经在家门口等着了。
由于是一大早,天气比较冷,家长忙把我们往房间里让,说房子里有火炉,暖和些。刚一落座,家长又热情的倒水,让我们每人端一杯热茶水暖手。因了这一杯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屋外是寒冷的冬天,寒风伴着晨阳;屋里是温暖的春天,一片暖意融融。
我们详细询问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住宿情况,所在的班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相处的详细情况,学生家里的一些具体情况等等,与家长热烈的交谈着。
后来女孩的母亲还拿出了孩子的素质报告单让我们看,让我们帮助分析一下孩子的具体成绩,哪门好,哪门差,对考的不好的科目,给孩子教一些学习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所带的科目,给孩子了一些学习建议,还好,我们几个所带学科都不相同,语文,数学,政治,体育。我还给出了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因为英语和语文都属于语言,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在学习中,需要与人交流,也需要大胆尝试着说出来。看着女孩在旁边频频点头,我突然觉得,我们一大早所受的冷和冻,是值得的!我们这次行动,也是有意义的!
四
告别了这家,我们由这个女孩带领着,又开始了下一家,真正的是一家接一家。我戏谑地说:“咱们这叫不叫顺藤摸瓜?”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带路的女孩性格很好,路上我和她聊天,她跟我说:“老师,你经常晚上到我们宿舍查宿,我就住在110,你不记得我了?”
我仔细端详着她,隐约想起来,每次去她们宿舍,宿舍其他人还没有回来,她总是一手拿着吃的,一手拿着书,安静地坐在桌子前看书。看见我进去了,迅速站起来,朝着我淡淡一笑,算是打招呼,然后又坐下看书了。以往在灯光下,看她的模样不是很分明,今天在阳光下,我才发现,她出落的很是清秀。我不由得在心里,暗暗喜欢上了这个清秀的女孩,真心希望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不一样的明天。
五
腊月二十五的风确实凛冽,吹到人脸上,虽不敢说像刀割一般,却也像行走在玉米地里,玉米叶子剌人脸般,会有一点轻微的痛。
十点多,顶着寒风,按照花名册上提供的信息,在那个女孩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名高三学生的家。上前敲门,被“汪汪”的狗叫声吓得够呛,后来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出来开门,呵斥了看门狗几声,院子里才算消停下来。
要家访的这个学生我有很深的印象,虽然是高三的,平时不接触,可是期中考试结束后,年级组组织了一次学法交流会,邀请高三学生到高一来,为学弟学妹们介绍各自好的学习方法,被分到我们班的就是他—— 高三十四班的班长。
小伙子很精干的样子,一走上讲台,开口几句话,我就感受到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学生,他本身自带的强大的气场,骇住了我们班的学生,连平时最调皮的,也坐在底下静静地聆听着。从学习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讲得头头是道,连我在教室后面都禁不住点头称赞。
再后来开秋季运动会,我们班的位置正好在终点附近,好几次长跑结束,看到他在终点迎接刚刚跑步的同学,很周全很体贴的样子,不管男生女生,应该都感受到了来自大班的温暖。我坐在我们班队伍的前面,看见他的时候,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加上我有一个原来带过的学生在高三十四班,有一次凑巧和她说起她们的班长,她说,她们班的事情班主任很少操心,班长就替老师把很多事处理了,而且大家都很服她们的班长。所有这些印象,使得这个男孩在我心里,绝对是“别人家孩子”的光辉形象,我常常拿他作为榜样,激励我们班的学生。
可惜很不凑巧,开门迎接我们的,是男孩的爷爷,老人告诉我们,孩子去在城里打工的父母那里,买资料,洗澡理发去了,一大早就出了门,估计下午才能回来。
没有见到男孩本人,大家不免有些遗憾,尤其同行的几位同事,听我的描述,都想见识一下这个男孩的风采。我们在院子里的石桌石凳上坐下,和老人打听起了男孩在家的一些事。爷爷还没说什么,旁边的厨房里,跑出来一个小男孩,后面跟着老奶奶。奶奶的手上还沾着面,显然正在做饭。老人动情的和我们诉说着孙子的懂事孝顺,特别说了一件事,让我久久难忘。
老人说,这个孩子从小就懂事,回到家除了学习,还会帮助自己做家务。为了养家,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就是两位老人和一个小弟,才刚刚五岁。家里有了好吃的,他从来不吃,先让爷爷奶奶,后让弟弟,总是说自己在学校吃的好。而且极为讲信用,有一次和同学约好一块去县城买书,邻居正好有车要去县城,爷爷便央求邻居把他捎带上。可是他说和同学说好了在车站坐公交一起去,害怕同学等自己久了,也不能让同学一个人坐车去,硬是让邻居先走,自己到车站和同学坐车去了县城。在邻居对门眼里,这孩子懂事的让人有些心疼。奶奶说着,不免有些动感情,拿手抹泪。
说到孩子的成绩,老人又高兴起来。说全家的希望就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希望老师好好管教,争取今年考个好大学。从老人的言语中,我确实感受到,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凝聚和寄托着家庭的未来。平时在学校,我们接触到的,只是单一的学生,可是通过家访,走进学生的家庭,你才会发现,每一个学生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教育不仅仅是把这一个学生教育好,教育的成功与否,确实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殷切希望。一瞬间,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在两位老人的诉说中,我们不断安慰着,希望通过自己的语言,带给老人足够多的希望和精神上的支持。老人依依不舍地送我们出门,握住我的手,表示着感谢。我能感觉到,那些感谢的话语发自内心,是两位农村老人最最淳朴的情感的流露,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些羞愧,我们能够给予老人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仅仅就是一种精神支持罢了;老人给予我们的,却是发自内心的信任。这种信任,在今天的社会,太难能可贵了。
在我们离开的时候,那只看门狗似乎也有些不舍,“汪汪”的又叫起来,老人又呵斥起了它。五岁的小男孩,拿着一根藤条打狗,和狗嬉闹起来,农家小院充满了一种别样的乐趣和温馨。
六
小陈是我们电话联系此次家访的最后一名学生。
中午时分,考虑到吃饭时间到学生家里,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我们在镇上找了一个小饭馆,一边吃饭,一边调整休息,准备避开吃饭时间,一点以后入户家访。
走访完几个学生,大约在四点半,我们走进小陈家的院子,首先从感官上,觉得这个家的日子,过的不甚容易。周围别人家的房子,几乎都是二层小洋楼,外表粉刷的很新很干净;而小陈家,院子周围圈了一尺高的篱笆,三间红砖平房门口一条砖头铺的小路,歪歪扭扭的,因为不久前那场大雪的缘故,整个院子显得很泥泞,破败不堪。
掀开帘子,进到屋内,陈设非常简单,靠墙摆着几个老式的装粮食的柜,此外便近乎没有什么了。一个坐在大塑料盆跟前洗衣服的老人起身迎接我们,看样子应该是小陈的奶奶。老人招呼我们找凳子坐下,听说是学校的老师,擦擦手,和我们交谈起来。她告诉我们,自己其实是小陈的外婆,当初小陈的父亲,是跟着自己的女儿到家里做上门女婿的,自从五年前他们感情不合离婚以后,孩子一直跟着自己过。女儿去陕北打工,因为婚姻问题,一年很少回来;小陈的父亲家在偏远山区,更是难得来看一次孩子。最近一回是去年暑假来看孩子,放下两千块钱就再也没有来过。
正说着,小陈从外面回来了。看到我们几个老师,赶紧打招呼,他是我隔壁班的,平常在楼道也没有少见,和我很熟悉。听外婆和我们诉说家里的事,他竟然没有阻止,这让我有些意外。我印象中的他是很要面子的一个孩子,绝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什么。他看起来很平静,看样子,在生活面前,已经接受了这些不幸。
我们问他在学校有没有生活补助之类的,他说上次班主任落实情况,父亲在电话里说自己在老家有房有车,一句话,他在班里什么也没有争取上。我们几个都为他感到可惜,遇上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自己有房有车,可是这一切和这个孩子,又有什么具体关联呢?孩子还不是和外婆,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吗?
我们几个突然有些愤愤然,又有些无能为力。我们把小陈的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准备回到学校向领导汇报,看能不能为这个坚强的小伙子争取点什么。老人倒是很乐观,反过来安慰我们,说孩子报了学校的艺术特长班,他妈妈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
面对着这个头发斑白的老人,我觉得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我甚至惊讶,在她瘦小的身躯里,究竟埋藏着多么巨大的力量,能够支撑她,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幸。
我问她“就这一个女儿吗?”
“还有一个儿子,神志不清,快四十岁了,也没有成家。”老人笑着回答,全然没有看到我脸上的惊愕。或许她看到了,又自动忽略了。
我突然不知说什么好,幸亏一旁的同事转换了话题。告诉老人,我们回去后,一定会及时反应家里的实际情况,争取帮老人减轻一些经济负担。老人宽容的笑笑,送我们出来,嘱咐我们路上小心,开车慢一点。
出来走到大路上,午后的阳光温暖明媚,我的心里却有淡淡的忧伤。生活与谁都是一场不易,有人幸运,有人不幸,幸运的人未必能够体会生活对自己的偏爱,往往充满抱怨;不幸的人未必会充满恶意,用满腹委屈去报复生活——相反,他们更多的是身处不幸中对生活升腾起来的一种热切的期望,正是这种期望,使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因为奋斗,他们的生活才又充满了意义。
……
天边的红日渐渐淡去,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踏上返校的路。回想今天接触过的十几个孩子,心底是对他们深深浅浅不尽的祝福。
孩子们,愿你们一路前行,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我愿是那棵树,矗立在原地,在你疲惫回眸时,为你们深情地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