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在海上平台没有通讯信号,只有一点点流量可供微信聊天,即便这样我已很满足,总比与世隔绝好太多。然而那天正说着,就再也没有了他反馈回来的消息,我起初想也许他忙吧,就再未回复。直到第二天,依旧没有任何讯息,我回复过去,还是石沉大海。我开始担心的胡思乱想,想象那只有几根大柱子支撑的海上平台,又偏偏在南海、在夏天,最担忧的是,会不会有台风了?一直到中午,男友打电话告诉我他们断网了,下午也许就会恢复。我急忙表达着种种担心,他似乎很不屑于我的担忧,说那有什么,断网而已想得还多。是啊,在他看来只是短短的一天时间,但是于我,好像过了很久很久。
信息时代的我们有了互联网,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就可以很轻易的和天南海北的友人进行交流,从而快速的解决问题、联络感情。这种便捷同时带给我们的还有不再迫切。比如情侣之间相互发送短信,因为说的内容可能并不重要,一方往往会想着先搁置一会儿再回复,少了几许期待,甚至还会觉得耽误自己手头上更重要的事。这样反而因为回复速度的原因造成不必要的争执。再者,文字信息的存储量一大,难免会定期删除一些,到最后再回想起来,什么回忆也没能留下。电话亦如此,无论是紧急事情三言两语,还是闲话家常煲电话粥,我们少了紧张担忧,少了隐忍的思念。通讯的过于便捷使得那种古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思绪一去不复返,而今两情若是长久,必然朝朝暮暮才不会被各种诱惑蒙蔽的晕头转向。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每逢元旦佳节,同学之间写贺卡互相赠送,贺卡上写满祝福的稚嫩话语,贺卡表面精致,花样层出不穷,这竟成为我每年过年最期待收到的礼物之一。直到今天,我的书桌抽屉里还躺满了学生时代的各类贺卡、上课传的小纸条、同学从远方寄来的信件、明信片、毕业同学录……零零总总加起来,铺满整个学生时代。
上大学那会儿,我还有写信给朋友的想法,于是我在网上跟朋友商量好我要写信这件事,要了对方的详细地址,然后屁颠屁颠的写起来,把大学校园中的琐碎事,读书心得,老师灌输的思想字字记录下来,竟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我却一点也不积极了,买邮票、买信封、找邮局……这些事情释放出我的惰性细胞,于是我在脑海中走马灯似的过了一遍最终选择放弃。而我给自己放弃的理由是,信上的内容太无聊了,不寄也罢。后来我再没向那个朋友提及我写信的事,对方也像约定好似的没再问起。这个时代,很少有人再期待一封信的到来,心中的牵挂,也好像少了几分。
从初中开始到现在,我唯一还在坚持的事情就是写文字。十年的日记我坚持下来,中间有很多阶段有过动摇,想过放弃,我一再给自己找理由,要中考、要高考、要考证……然而翻出从前那几大本,心中再次被满满的回忆和成就感充盈,我又坚持了下来。直到开始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迫使我真的没有时间,偶尔会写一篇读书笔记、一段观影感受、一点杂感,在各类能发布日志的网站里抒发不同的情绪,然后默默关掉页面,认真面对生活。文字,不知从何时已成为更个人化的东西,它已失去最初作为交流、传播、承载的用途,更多的被用来抒发个人感受。那么,在若干年以后,在便捷渠道输送来的大批量信息轰炸下,想要书写给他人的心事,也许只能沦为碎片化时代里的一段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