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期她的生活是黯淡的,孤零的,无助的。在精神上既无母爱,也无父爱。几乎等于在瑟瑟秋风的荒原中或沙漠中的一个荏弱的小树!或是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一只畸形的小鸟”--萧军
萧红的童年时代大部分时候黯淡孤零,父亲”常常为了贪婪而失掉了人性“母亲常常打她。好在有她的祖父以及家里的后花园,让她体会到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其后的一生纵然漂泊流离,仍向这仅有的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晚年她在战乱的香港,像一株被乱离时代的大风吹散的蒲公英,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疲惫不堪。在饱受病痛折磨的生命弥留之际,呼兰河镇,童年生活,祖父,后花园是她最后的深情回眸。
这些记忆无法忘却,也忘却不了,散散记下,便写成了《呼兰河传》。这是萧红的绝笔作品,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枝独秀的绝唱。
《呼兰河传》就是此般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情回望故土,以归来者的眼光白描呼兰河城,写人、记事、抒情,都是个人心底里流出来的歌,“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里面有她以荏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艰难人生之后对当时社会的顿悟。《呼兰河传》中呈现了两个少女由鲜活到死亡的悲剧命运。12岁的团圆媳妇因性格异于传统观念下的女子而被邻居们说长道短,最终竟莫名其妙地被折磨致死。漂亮的王大姐在没有婚约的情况下私自与冯歪嘴子结合,震惊了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人们,最终在被辱骂、窥视、与冷眼中寂寞死去。
呼兰河城的人们尽是单纯与愚昧,平庸与封建。他们的生活无聊,沉闷,日复一日。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这是她童年记忆中呼兰河城。在生命的尽头再回想起来,尽是哀婉与悲叹,亦有对当时社会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悲悯。而当时的女性对自己的悲剧性命运却是麻木不觉的啊,多么地让人感觉悲凉。
然而作品的最动人处,是对祖父以及后花园的描写,生性淡泊慈爱的祖父,陪伴萧红度过无忧欢愉的童年时光,给了年幼萧红唯一的温暖与爱;而后花园,则向小萧红展示了生命可以是自由而缤纷的。这些回忆像夏日清泉,淌过人的心头时,凉洌的,甘甜。了解过萧红的生平后再读到这些童年往事,真是高兴,幸好她生命中有过疼惜与怜爱,以及快乐自由;也真是悲哀,这童年里的许多欢乐,在作者回忆性的笔触下,藏着无尽的荒凉,渗着泪水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的家里有个大花园“
花园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在萧红的童年时代,“祖父,后花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因为这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快乐。
“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祖父常常拍拍小萧红的肩头怜惜地说:“快点长吧,快点长吧,长大了就好了。”
后来,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长大是长大了,但是没有好。
长大后的萧红,逃婚,漂泊,接二连三遭遇失败的爱情,如一叶小舟,一直向着那信仰的微光,却始终靠不了岸。病痛缠身的晚年,提笔回忆童年,时光深处的后花园,已然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藏在笔端的自由、欢笑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
图片来源:电影《黄金时代》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