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小别离》,有人说,小别离火了很正常,因为他接地气,这是一场集体的中国式家长焦虑。当了妈妈以后,我也很焦虑,虽然我的孩子还远不到上学的年纪。其实,家长焦虑,与孩子大小都没什么关系。怀孕的时候,焦虑孩子在肚子里健不健康呀,会不会偏小,会不会偏大呀,出生后,焦虑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孩子要不要上早教呀?孩子输在起跑线了怎么办?估计上学后,焦虑的事儿会更多。但我最焦虑的还是发现了自己身上太多的问题,生怕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我努力学习,想把这些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读育儿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便是能够更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缺点,更淡定的看待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远离焦虑》这本书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因为自己的焦虑,我可不想有一个焦虑的宝宝。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焦虑呢?如果存在下面这些表现,家长您可要注意了!
孩子焦虑的表现:不敢见陌生人,不愿尝试新鲜的事儿,妈妈不回来就睡不着,不爱讲话,总是担心未发生的事儿等等。
一个人为什么会焦虑,佛教的解释,焦虑是对无常的恐惧。心理学解释,焦虑是大脑功能障碍,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严重的纠结就是焦虑。焦虑是个综合体,遗传、性格、经历,多方面造成的。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喜欢威胁孩子,孩子内心当中安全感会被破坏,产生了焦虑,殊不知,当一个人总是考虑安不安全的时候,只会做出最平庸的选择。我们出于爱的一些行为,可能最后会害了孩子。
什么样的教养行为会导致孩子焦虑呢?如果您存在下面这些行为,可要当心了!
1.过度控制和紧张,直升机似的父母,天天在身边飞,什么事儿都要管,都要盯着。父母整天呈现的全是担心,实际上孩子过的没有那么糟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到处是陷阱,随时可能出事儿。
2.强化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理解,导致孩子对失败的曲解。比如整天强调陌生人都是坏人,如果一个人成绩不好,你就完了。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绝不仅仅是看成绩。
3.建议或帮助孩子逃避行为。
4.拒绝或者批判孩子的行为
5.家庭冲突,夫妻吵架,小孩儿会自我归因,尤其是有的家长会责怪孩子。
如果希望改善孩子的焦虑状况呢?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教养方式。下面这些行为都会帮助孩子减轻焦虑。
1.行为奖励,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正面情感词汇,孩子理解了这些词汇,就会有成就感。不要吝啬表扬孩子,告诉孩子正面行为。
2.消除过度焦虑行为的方式。不要对孩子焦虑行为做出过度的反应,越是反应,越是强化焦虑,孩子会越焦虑。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等孩子做的好的时候,表扬他。
3.家长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焦虑,不要把自身的焦虑添加到孩子身上。
4.提高家庭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不是通过大喊大叫,通过抓狂来解决。孩子会学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
有时候你会说你的担心是为他好,只是你希望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这种为他好包含了太多的自私,你没有勇气让他成为他想要的样子。要勇敢地接受孩子成为跟你想象不一样的人。孩子有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
我们究竟怎么减少孩子焦虑呢?
1.首先限制自己的忧虑和想象。
一、你想的事儿未必会发生。
二、你想的事儿未必是事实。痛苦来自于推理,庸人自扰。很多烦恼就是自己想出来的。谣言止于智者,因为智者不做过多的推理。生活中很多事儿看起来很像,但未必是事实。
三、思维方式决定你的感受。事件发生未必导致压力增大,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
四、对抗全有或全无。因为一件事儿就特别高兴或特别不高兴。对一个人全面接受的人很少,全面否定的人也很少。一件事儿发生完全是好事儿或者是坏事儿,都不可能,都是两面的。
用这几种方法来武装自己。
2.焦虑管理计划:尝试一些克服焦虑的练习。
一、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二、给孩子的大脑重贴标签。教会孩子去观察行为。给一些负面的东西起个名字,比如小魔鬼和小天使,恐慌先生,担心小姐,不要太多,当孩子能看到,想象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孩子就能够控制他。
三、教会孩子第二行动。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孔子倡导的。再思可以。行动力和考虑之间是种平衡。冲动不可取,想的太多也不可取。第二行动,想做一件事以前,停下来,给自己一个再次思考的时间,我可不可以改变。
四、学会放松的练习,学会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五、学会让孩子做主,给孩子一些做主的机会。
六、学会鼓励,给孩子更多正面的能量。一个充满肯定的家庭,孩子自信心会增加。不要担心孩子会翘尾巴,这辈子因为翘尾巴做错事的机会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敢做。即便在犯错的时候,也要保持自信。
小贴士:
让孩子懂得害怕是正常的,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害怕我也能走。
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为什么焦虑。
帮助孩子划定自己的舒适区,并一步步扩大这个舒适区。帮助孩子探索这个世界。
不要回避恐惧的事儿。
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过高的期待带来压力,压力带来不安全感,不安全感的结果就是带来平庸。
要让孩子有掌控的感受。
不要强迫孩子面对恐惧,孩子应该在安全的环境生长,而不是恐惧,试图用恐惧来克服恐惧,只会让孩子更惧怕恐惧。
说到底,我们能给孩子的,就是无条件的爱,帮助还自己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才能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