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山东齐国人,祖上世代为齐将,青年时齐国大乱,为明哲保身,举家搬迁至苏州吴国!隐居修道!于伍子胥莫逆!伍子胥读其兵法十三张大加赞赏!七次在吴王阖闾面前举荐!吴王阅其兵书引为知己!亲自召见!未知其才具,特把后宫嫔妃让孙武调教!开始时宫女调笑如常,孙武反复教练军法!宫女依然如故!孙武大发雷霆之怒,斩了领头的吴王两个宠妃!一月下来柔弱女子竟被训练成虎贲之士!
吴王心悦诚服,立即拜为大将,军中效力!
和伍子胥并肩作战,一举攻入楚国郢都!解决了吴国西面的威胁!以后又辅佐吴王夫差一举打垮越王勾践!使东南小国吴国一举跻身春秋霸主之列!其中孙武出力尤多!
孙武攻打楚国郢都之时,吴军分三师以疲楚,用多方以误楚!历时六年而使楚军筋疲力竭!吴军以寡弱之众远行于山僻无人之径偷袭楚都!
吴楚争霸六十年,吴军人民习于舟楫,长于水战!特别注意情报的收集!打破迷信习惯,出其不意!吴军将领富于机智,巧用计谋,处处取得主动!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於汉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1972年,考古专家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挖出了两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汉代竹简,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更大的惊喜在于,在其中一座汉墓中,还挖出了很多兵书,解开了很多历史悬案,比如《尉缭子》、《六韬》(姜子牙所著,又称之为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注:《尉缭子》、《六韬》都曾被认为是后人伪造。
其中,银雀山汉墓挖掘出来的《孙子兵法》,包括13篇残文和孙子佚文5篇,有力的证明了孙武存在。显然,从银雀山汉墓中,可以确认这么两件事:西汉之前,《孙子兵法》就已经流传;孙武是孙武,孙膑是孙膑,这是两个人。
专家研究确认,这些竹简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看过《孙子兵法》,也对孙武做过考证(不排除当初有关于孙武的记载,只是后来失传了),然后才将孙武正式写入《史记》中。
孙子兵法是一部战略性的兵法!故可以用之战场也可以用之商场。是春秋战国时期兵法集大成者!它吸取了齐国姜太公的六韬!系统的总结了冷兵器时代用兵的基本规律。把它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虽是兵书对我们为人处事亦受益良多!每每读来如饮甘露!更难能可贵的是孙子兵法本身不主张战争,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兆!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更提出了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的战争基本规律!处处体现了人本注意的慈祥光辉!无怪乎世界各大军校引为经典!
孙武本人即是一个兵家更是一个道家的人物!不仅在战场上游刃有余!就是在官场朝堂上也伸缩自如,功成身退!七十多岁得以善终!不像伍子胥落得个抛尸江山的惨剧!军事天才,生活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