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出身商州,古代是商鞅的封地,为秦岭的一部分。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很支持他的文学创作,母亲生性幽默,有说不完的话,他出生于棣花街,后来这里成为他文学启蒙的发源地。商州是一个文人荟萃的地方,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经过这里,我还记得一个叫《商山早行》的诗,温庭筠写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十三岁的时候,父亲被打成右派,他的生活苦不堪言,那时他对文学有了最初的兴趣,在一个水库做简报,因为工作踏实,被推荐去上大学,这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来西安上大学,他开始不断投稿,退稿信收了一大堆,他把这些信贴在床头,不断的激励自己。大学毕业后,他当上了编辑,住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屋子,他给自己规定时间,每天晚上要写作,就这样,他收获了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文学上的胜利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脚步。
之后,他和朋友在商州考察民风,朋友带他看了家乡的文化,他的文学创作也被评论家们批评。两个人沿着丹江而下,并进行着文学创作,跑完几个县城之后,他对家乡商洛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决定把自己的文学根据地建立在商洛。商州的一些风俗民情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他从此停不下手中的笔,建立了自己的风格。
社会新闻,家乡逸事成了他写作的主题。1985年,文学领域出现了两个流派,现代派和寻根派,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说,坚持的最好的只有两个人,莫言和贾平凹。
父亲去世后,自己的身体又患了病,他的内心非常痛苦,于是《废都》出世,每天他写作十个小时,能连续写二十多天。我看过《废都》这本书,写了庄之蝶的人生苦闷,同时也是贾平凹的苦闷,文学是能表达感情的,这本书引起了轰动,甚至在外国获奖了,但是有人评论说这本书太脏,被禁止出版。这本书之后有了60多个版本的盗版书,影响更加深远。!
贾平凹信佛,他相信写作是在与神交流,我很信服这个观点,纪录片的开始,密密麻麻的佛头摆在他的桌前,他要给佛上香,然后写作,这种仪式感充满了哲学意味。
他的写作都是有真实人物可寻的,因而写的真实可感。《秦腔》这本书写的正是他出生的棣花街,他将之改名为清风街,街上的各种人物都被他描摹的淋漓尽致,后来家乡人干脆将原来的街道改名清风,发展起了旅游事业,由此可见,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还写过一部小说叫《高兴》,那是他身边一个叫刘高兴的朋友,这人以前拾破烂,小说发表过,高兴也火了,从此开始给别人写书法,经济条件也得到改善。
贾平凹说年轻的时候他和朋友想当兵,结果体检没过,朋友如愿以偿,他只能默默无闻。后来这个朋友退伍后干起了煤球生意,而他阴差阳错去读了大学,他说若是我们俩有同样的轨迹,我不如他,他能说会道,而我比较内向,我会出来打工,终此一生。后来这个朋友也出名了,做起了文化事业。
我看过贾平凹的散文《自在独行》,基本就是他的人物自传了,他的写作欲很强,能把最朴素的东西写的真实感人。贾平凹说,纸是树木做的,如果把我写过的纸全部收集起来责任应该有十几座山的树木。对于一个靠文字表达感情的人,写作是他最快乐的事情。他喜欢去别人家里坐一坐,然后随便聊聊,这些都成了他的故事题材,一旦心里有想法,一个故事就跃然纸上。
贾平凹起于商洛,并扎根于此,疯狂的创作欲将其固定在纸笔之间,他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在烟雾缭绕的房间,他成了当代文坛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