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是一个顽强的女人,非常非常非常坚韧的那种女人。
她出生于60年代中期,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热,开着窗户睡觉 半夜感觉地在晃,平房很矮,一家人就从窗户跳了出来。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在家里编柳条筐和柳条笼子(篮子)补贴家用。有时候要去西河滩那里割柳条,也会带着我,一次割一大捆,回家后泡在一口大水缸里面,直到能把柳树皮褪下去。天然的柳条颜色发黄,为了好看,还要用硫磺熏一下,把一堆笼子堆好,盖一块碎料防水布,点上硫磺熏几个小时,柳条笼子就回变得很白。熏好之后就会运到油榨镇的农村信用社,价格和时间就交上去,钱不多。
大概是我小学二年级吧,有一天爸爸出门回到家,带了一包布料,花花绿绿的还挺好看。他和我妈商量,让她去集市上去卖布头儿,因为整块的大布成本很高。当时古冶有个旧货市场就专门批发各种布头儿和旧衣服,90年代那几年很困难,没什么钱,这些都很有市场。
然后从那个时候起,妈妈开始在油榨集摆摊,渐渐发现这个很适合她,于是慢慢开始也去其他的集市上摆摊,因为每个集市的开放日期不同,基本上都是5天一个周期,但是日基本上是固定的,都是农历的那几天,比方说油榨集都是在农历的每个月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开放。赶上小金,一个月不足30天的,周期会缩短一些。选好了附近的5个集市,妈妈每天在这几个集市之间轮流摆摊。
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时候,我在油榨集隔壁的油榨小学读的,赶上集市,中午我就不回家吃饭,去找我妈,和她要1块,去买5个火烧,后来由于经常去一个老头那里买火烧,混脸熟了,他每次给我6个。我非常喜欢吃火烧,现在依然喜欢有的时候还会卖包子的过来,一块钱7,8个吧,基本上就是猪肉白菜馅儿的,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觉得特别香。
这段时间,妈妈追集主要是骑自行车,车尾挂两个铁筐,有时间爸爸打工回到家,也会去。寒暑假的时候,也会让我去看摊儿,家里人的说法是怕我到处乱跑,不放心。我妈也说,她有时候会去上厕所,也要人照看摊位。好像是是从6年级的时候起吧,我就基本上没有了寒暑假。虽然以前也是不能老玩,需要隔三差五的去地里割青草给牛吃,但是还有几天玩的时间。这下上午是基本上不用玩了,下午偶尔也要和家人下地干活。
忘了是2002年,还是2003年了,二伯突然决定买一辆三轮摩托车。他做兽医,但是由于闹过小儿麻痹症,腿脚一直不方便,每次都要别人到家里来接他,可能觉得买个车方便些吧。为了方便放置右边那条行走不方便的腿,他害特地找电焊工把右边的踩踏杆加宽了。当时孔庄的他的一个叫锁头的表弟总找他借车,主要是年底想倒腾点瓜子,赚点外快。不过后来二伯发现两点不便,就不用三轮摩托车了:一是自己外出,要多花钱买汽油;二是他老担心车在半路上抛锚,不知道怎么办。然后经过几番周旋,我妈买下来这辆三轮摩托车。
换了三轮摩托车之后,载货量明星上升,妈妈就更需要人帮忙看摊儿了,平时上课的时候有姥爷去看着,有时候立刚奶奶也会帮忙看着。赶上周六日或者寒暑假,上午就就基本上都在集市上度过了。看摊儿其实蛮无聊的,冬天早上7左右出发取占位,到中午12点多,夏天,或者不太冷的春秋两季,基本上5,6点钟就要出发。好几个小时,都不知道干嘛,被妈妈发现走神了,还要批评一顿。每天的动力就是在集市上能买火烧吃,算是无聊的日子里的一点味道吧。后来发现观看集市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不错,看着他们的表情和走路姿势,猜测着他们的心情。偶尔还会有美女经过,那是养眼的时间。
后来读高中了,因为作业很多,要花不少时间,写完了要去看摊儿,但是去集上上的次数少了很多。后来高二的时候休学,有一次在集市上我头部很不舒服,在三轮车上躺了一会儿,家里人发现后,就不再让我去集上了。
后来读大学了,家里添了一个三轮车,烧柴油的,马力很足,装的货更多了。爸爸减少了出门打工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和妈妈一起追集。这个时候妈妈开始卖成批的布,因为经济越来越好,布头没有市场了。妈妈有一定的经商头脑,不再进布头,开始卖大布。不过按照妈妈的性格,喜欢不停地进货,之前囤积了十几包的布头,也就那样放着了,后来据说当垃圾卖了。
然后好像是2015年吧,我毕业2年多的时候,当时在天通苑老三区租房住。通过电话得知妈妈和爸爸来了北京一趟,说是给我妈看眼睛,她左眼好像有个高粱米大小的颗粒,需要激光打掉。打电话的时候说他们已经回滦县(现在改名为滦州市)了,说是怕耽误我工作,没有见我。抱怨北京这边吃饭太贵,喝一碗粥要花十几块,后来经过好心人指路,找到了一个面摊,每个人花7块钱吃了一碗面。手术后妈妈的左眼视力下降不少,说是看米尺有些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不再卖布了,说是眼睛看不好米尺。但是我妈妈很顽强,没有选择休息。又开始卖衣服,最开始主要是那种给干活的人穿的特制牛仔裤,还有劳动服。后来慢慢增加了衣服的品种和花样。
弟弟在钢厂干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环保查的严厂子倒闭,就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妈妈不想看他这样,就让他去集上跟着照看。由于在集上见的人多了,也经常交流,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多去外面走走,见见人,还是很有好处的。
妈妈性格很开朗,和左邻右舍的关系也都非常好,经常有各种奶奶,婶婶之类的给她送各种蔬菜和别的吃的。在周边这些集上,聊的熟了,不管认识不认识,也都喜欢攀亲戚,妈妈又多了不少亲戚,什么姥爷啊,大姨的,也会经常送水果,蔬菜,各种好吃的给我妈。她有点自来熟,喜欢和人聊天,这种性格在农村很受欢迎。一个小学二年级毕业的农村妇女,能做出这样的成绩,真的是很难得。好不夸张的说,后来这几年,妈妈挣钱比爸爸要多,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做买卖要经常和人打交道,如果不是妈妈性格好,我想是很难做成这样子的。之前村里或者周边一起卖布头儿的那些妇女,基本上也就停留在那阶段了,妈妈还是很有经商天分的。
在市场上摆摊,和固定的商店不一样,和种地倒是很相似,因为边界不容易划定,虽然交了管理费,划了一个位子,但是每个人都想多占一点,有时候就难免会发生冲突。这个时候妈妈没有退缩,而是和他们对峙,最终争得自己应得的好处。之前有个堂姐总喜欢照妈妈谈心,说她和妈妈就很像,两个人性格都很好强,没有人敢欺负她们,男的也不怕。确实如此,爸爸虽然在家里嗓门很大,会和妈妈吵,可以脸红脖子粗的吵十几分钟,但是他只是窝里横,一到外面就怂了,在和外人打交道这方面,真的是比妈妈差的多的多,别人一发怒,就怂了,最怂的那种。妈妈就讲过两个例子,就是和别人发生了争吵,爸爸呆在那里不感动了,妈妈去和别人“拼杀”,最后战胜他们。
妈妈也做了很多让我失望的事情,但是一码归一码,不能让她遮蔽妈妈的优点。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都要明白,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如果非黑即白的看问题,只看好处或者坏处,那不是很愚蠢吗?最起码没学好马克思!
总得来说,妈妈很不容易,这几十年为了家人操碎了心,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