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的《黄金时代》电影,自看了预告片后,就成为我一定要看的一部影片,但一直攒着没看,因为,实在惭愧,我没看过萧红的文章。
去年,我看了《呼兰河传》和《萧红文集》电子书,后来,终于可以偶然地、安心地开始看《黄金时代》电影。一打开视频,近3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吓了我一跳,作为一部公开上映的文艺电影,想来,仅从时长上,就会让一般人斟酌一番吧。
看《呼兰河传》的时候,萧红写乡村,写童年,还有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那大约是她一生中,最轻松和愉快的日子了;看《萧红文集》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的“饿”,几天没吃饭,想吃东西的渴望几乎要指使她去偷旅馆邻居门前放的早餐,她经常挨饿,躺着,省力气。《黄金时代》影片开头没多久,是萧红在哈尔滨偶遇弟弟的情景,书里弟弟的一句话,电影没说出来,大意是,你这个女浪人,要一直这样下去吗。“女浪人”,一个无依的、漂泊的、自由的人,这就是她的一生。
自由吗?萧红因反对家庭婚姻而出逃,但在那个年代,这么做就是毁灭一切,连同自身。这注定了她在外人看来悲苦的一生。人生是无法逆转的,不可预测的,当萧红逃出家庭被情人抛弃又去投靠之前她抛弃的未婚夫时,真是荒诞得让人唏嘘,如果,如果她没有之前的出逃,按照家里的安排一开始就跟未婚夫在一起,后来她的命运,也许就会完全不同,她也就不会成为萧红了。不,她还是萧红,即便开始是不同的,她也会做出背离家庭、不能忍受封建家庭束缚的决定。总归是要走上一条一定会走的路。
她的精神是自由的。但在那个年代,即使她有能力自食其力,也得完全地仰赖着别的男人。她认为是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日本短居,也只不过是在笼子里的,“像绣在屏风上的凤凰,到死都在上面”。被关在旅馆,怀着孕出逃,浪迹四方,与战火擦身,无所居,挨着饿,与恋人分分合合,大着肚子躺在湿冷的码头一夜无法动弹,孩子新生三天病死,她得肺结核死去,31岁。
这样的一生,真可长歌当哭。忙着奔逃流离,寻着喘息的空当抓起笔写字,她哪里顾得上哭,所以她死后,照料她的骆宾基一边大嚼着糖,一边痛哭。这样的一生啊,一个女作家。
影片的最后,看到他们在香港遇上战火的情景,我无端地想起张爱玲,大约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在香港,一边战栗于战火要覆灭一切的恐惧,一边在爆炸声中,读着一本书。这样的人间呀,谁也不会被拯救。
至于影片的叙述方式,一直看到最后还是觉得怪怪的,跟萧红有关系的人们,正儿八经地端坐着,对着镜头讲她的事情、讲跟她相关的人,零碎的、杂乱的,仿佛萧红的境遇就是如此。我个人还可以接受,但感觉这样对电影来说有一点紊乱,比如萧红讲到鲁迅先生去世了,后来呢,又冒出来鲁迅先生在寓所讲她穿的裙子颜色搭配不对的场景(那应该是萧红在写回忆鲁迅的文章,但也并不明确),再比如最后有几个人讲到萧红去世了,但影片并没有结束,接着呈现了萧红逃难、怎样去世的场景,才算是画上了句号。
我直观感受到,这样的叙事模式带来的一个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的结果是,在前期,都是别人在说萧红,拼凑起她的事情,后来,萧红(汤唯饰演)自己讲述的越来越多,历经世事,她的声音变得愈发果敢凌厉,仿佛不在乎,无所谓,命运你算个屁,老娘奉陪到底。
但她仍是透着无可奈何的,正如她说的,许多年后,也许她的作品已湮灭无闻,但她的绯闻却会永远流传。是啊,透过电影八卦她传奇人生和情爱纠葛的大有人在,读她作品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寂寞花发,冷如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