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曰:这组作文是我校阶段考试的一些优秀作文。阅读这些作文,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灵动的文笔,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看出一个个活脱脱的自己。尽管如此,他们毕竟只是一群初三的学生,习作尚短,难免有不同的缺点。故点评之,给老师以参考,给学生以帮助。】
书到用时(1)
夏秋之季里背书无疑是痛苦的,好似口中吐出的每个字都带着惊人的热量。我双目无神,机械一般诵读着晦涩难懂的唐诗宋词。【第一句好。有道理!第二句比喻不当。“双目无神,机械”这样的词也生硬了。】
习惯了,自识字起父亲就让我背书,多是诗词,生性顽皮的我哪受得住,一心只想着玩,后来被骂得怕了,只好乖乖背书,应付罢了。
背不下去了,我赌气似的把书一扔,父亲抿着嘴沉思片刻:“出去走走?”我自然同意。【转折有的俗。但也并非不可以。】
“真是的,背书有什么用嘛!”我边走边抱怨,踢着路边的石子。父亲一言不发。
河边小道上没什么人,树叶翠绿,随风沙沙作响。风声中夹杂着蝉鸣。路边杂草从生,偶有亮色小花,倒也显得生机勃勃,水面上也有几抹亮色,是荷花。【写景和铺垫好!】
父亲突然问我:“你觉得这景怎样,形容一下?”我那一刻真觉得肚子里没什么墨水,支支吾吾了半天,父亲摇摇头,脸皮略带“嘲笑”,“果然……”我脸憋得通红,又不想被父亲看轻,灵光一现,终于想最近背的诗,脱口而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父亲点点头:“继续!”野草长得很高,我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父亲勉强认同:“虽是春日之景,意境倒也符合。他又能与我讲了他的观点,字字如珠玉般润泽恰当,充斥着诗书的墨香。【这就是读书的高度!】
眼前的景好好似鲜活起来,我似是进入了诗人的心境,渐渐悟到了自然之趣。
夏日的雨来得也快,连绵的雨丝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落下,溅起小小的水花。天上有惊雷,雨势更大了,向窗上、屋顶、水面上砸去。我与父亲勿勿向亭子里奔去。【“砸”出了雨势!】
惊雷也好像点醒了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不就是当时辛弃疾的模样么?我坐在亭中,沉下心来仔细去听,真有“蛙声一片”雨渐渐冲刷去我心中的浮躁,带来与诗人相同的悠闲、宁静的心境。我自豪地向父亲分享。
他赞同地点头:“现在,读书还有用吗?”
眼前的迷雾散去了。
书到用时,方觉珍贵,背书只是为了让我在生活中多一份情趣,面对美景,不只有几个感叹词,而是能吟几句诗,与文人共享一片美景,共得一点心中的宁静。
【“与文人共享一片美景,共得一点心中的宁静”这样的认识,不是一般人可以获得。这是一个爱读书之人,也是一个读出书味道的人。】
书到用时(2)
书到用时方恨少。【行!】
坐在考场里,我咬着下嘴唇,用力之大几乎要出血,额头冒出冷汗,紧紧盯着那一道题,议论文的第三小题。【写紧张而过份了!】
“请在文中空缺部分补充一个论据。”
……想不出来。我绞尽脑汁,奋力搜刮着脑海中每一个相似的例子,却没有回响。收卷时间步步迫近,连他人翻卷的声音都显得嘈杂。【最后一句真切!经常遇见这样的窘境吧?】
铃声响了,我颓然地放下笔,试卷上那一道题的空缺显得分外惹眼。【“颓然、惹眼”两词用得好!】
明明是冬天,我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别人对答案的声音叽叽喳喳,我绕过人群回到座位上,把试卷塞回课桌肚。有人问我:“你的议论文论据写的是什么呀?”我只摇摇头,不言语。
分数下来了,虽然不至于“惨烈”,但空的那一题仍让我感到屈辱,不甘的情绪在心底翻涌、咆哮,几欲成魔念。【最喜“虽然不至于惨烈”一句,最怕被写出大大一个红叉,甚至满布红叉。内心的感受真切!】
我开始疯魔似地看书,平时要做题、写课外练习,挤了时间出来看课外书是很困难的,我不得不加快步伐。【应该是“疯狂”而不是“疯魔”。后面一句有的累赘。】
先看《人类群星闪耀时》,我平时是偏好看日本文学一类的,此时也搁置到一边,更多地阅读人物传记类,不光光是为了考试,我发现抛开题目后,许多名人的经历都传奇而激励人心:海子卧轨固然令人心碎,但他十七岁考取北大却令人惊叹;看了太宰治的传记后读《人间失格》,便更能读懂其中的情绪;在村山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脱离开了著作,他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书目显示了读书的高度!还有相配合的内容。好!只是,这样的介绍还不够妙!】
我后来,不是再为了一个题目而读书,毕竟这类题目也不常见,那些书本身令我沉醉。
今天,又碰见了类似的题目,看见它,我的内心好像有了归属感——像见到一个老熟人那样。我想:“你终于来了。”
书到用时,却不恨少了。
【不为做题而读书,书本身就令人沉醉。这个主题虽不高深,但很真实。中学生的认识高度原本就是那样,何必非要拔高自己呢?最后两段删去也不影响表达。】
书到用时(3)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到用时,方知这个道理。【言简意赅。】
“丫头,来帮我看火。”太公颤颤地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灰,指指身边的老灶台。【细!】
太公又在用老灶台烧水了。多少年了,他这习惯仍是不变。
“哦。”我伸个懒腰,从学习的劲儿中缓过来,走向那堆满了柴火的老灶台。【自然而生动!】
灶内的柴火正燃得旺盛,火星一阵阵地,从灶子里蹦出来。火苗愈燃愈旺,伴着“咝拉”“咝拉”的响声跳着舞。
一阵暖意包裹着我,照着我的脸红彤彤的。回想起化学书中说的:“木炭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又望了望灶旁堆放着的一堆黑炭,我心中一动。【一段写火,一段写我,自然成段,分段贴切。】
伸手握住钢钳柄,张大整个手掌,夹住一块黑炭,用力紧握,从地上夹起,颤抖着夹到半空,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伸进灶火内。【动作好。“半空”太高,夹起来就好!】
方才有些安静下来的火苗蓦地从昏睡中被唤醒,张牙舞爪地就要冲出灶台来。【连这样的拟人句都写得出,厉害!】
“咝拉——”又是一阵。
火星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交汇在灶口,眼看着就要冲出灶来。
又回想起化学书中说的:“要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我又猛地抽出一旁的蒲扇,“呼”地一扇。
“咝拉——”“轰、轰……”灶内似乎就要被点燃,染出一片红光,照得我的脸红彤彤的。火苗是奔腾的野马那般不羁。又似没了铁链束缚的猛兽般那样狂傲。“轰”“轰”,一声声怒吼着,咆哮着,已有几点火星飞溅出来,落到了地上,惹得地面一阵沙沙作响,我慌慌忙忙捂住脸,站起身,望向门口处。【紧张激烈,比喻句恰当起到渲染这种气氛的作用。后面的神态动作也不错。如果没有烧过火,干过这样的“坏事”是无论如何写不到这么精彩的。脸红彤彤了两次,多了!】
一个颤颤的身影从门口处蹒跚着走来——是太公。【缓!】
他望了望火势,从墙上取下一块铁板,挂在灶口,口中喃喃:“你这孩子,怎么连个火也看不住?”我局促地挠挠头,将化学书中内容解释了一番。【老太公很专业!】
“哈哈!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如何,是要有生活经验的!”太公爽朗地笑两声,弓着背,弯下身,重又坐在灶台前,守着那土灶台。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到用时,方知这个道理。
【文章或紧张激烈或松弛有度。一张一弛之间写出了内心的领悟。写熟悉的生活,从熟悉的生活里去领悟人生的道理。另,篇末的点题自然而不落俗。】
书到用时(4)
“书到用时……”想必大多数人便会脱口而出接上“方恨少……”三个字,但那次过后,我领悟了——书到用时,即使“书”再多,但如果不会用,结局仍然铩羽而归。【观点新颖,开题自然。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赞!】
央视的“中国词语大会”一经播出,立刻在全国刮起了诗词热。我们市电视台也立刻做出了一个类似的节目来迎合广大观众们瞬息万变的口味……【这段和前面缺少必要的衔接。】
而我——从小饱览中华经典诗词,唐诗、宋词少说也有上千首,在校内选拔笔试中,虽略晚交卷,但还是凭借着强大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了全校唯一一个进入电视台参与录制的选手,走过人流,除了惊羡的眼神,还有时不时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声……【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写作的最丰厚财富。写作文就是要写自己。不过,叙述方式生硬。适合略写,只是,应该是简洁叙述而不是直接介绍。破坏了文章的写作语境。】
转眼就到了录制的日子了,在此之前,我几乎把学校、家中的诗词书籍全都“搜刮”干净了,几乎是满肚子的墨水,晃当晃当,走进了演播室。【几乎是满肚子的墨水,晃当晃当。这句话有水平!再赞一个!】
我凭借着在学校选拔时的优异成绩,直接站上了擂台——对此,我毫不意外,自认为是自己的知识,所应得的……【叙事要有一条主线,怎么又写回来了?显得好乱。】
果不其然,我在背诵题和问答题中势如破竹——除速度之外,几乎碾压对手。
转眼就到了最后一轮“飞花令”环节了,我似乎胜券在握,眼中吐露出股股傲杀气……
可,但闻主持人一声:“雨!”对方几乎在主持人话音还未落下时,就迅速答出了一句带“雨”的诗,而我,却搜刮了整个脑海,也无法迅速检索出这种条件的诗歌——答上下句,我倒背如流;释句义,自己便是人体百度……而这,却不是我的“菜”……
战局急转直下,大脑已是一团浆糊——没过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
随后便要录制和观众道别的片断,此处需引用两句诗,而我却只得傻愣愣地站在台上,哑口无言——我从没想过,把这些诗词,用在生活中啊——驴唇不对马嘴地说了几句后,便伴着观众鄙夷的眼神、导演的愠色走下台去了。【观众不会“鄙夷”,导演更不会“愠色”,属于用词不当。写作文不能为了突出中心点而去生编故事。】
震撼了……【太突兀!何来震撼?是后悔吗?是惭愧吗?还是自责呢?反正,不会是震撼!】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当真正用时,“书”再多,却是死的,还是不能用啊!【小作者没有想明白道理。书的死和活是读书时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再说了,背不背得出,用不用得上,更多的是背得熟练不熟练的问题。】
节目播出那天,精湛的剪辑掩盖不了死记硬背的缺陷,虽获好评,但自己明白:书到用时,重要的是“用”啊!
【请作者思考,好材料和好文章的关系。】
书到用时(5)
见妈妈归家,我欣喜地想扑上去,却略犹豫地顿住了脚步。【造景很好。有想法,可语言略显不自然。不妨改成:“妈妈归家啦!”我猛地扑过去,可身子到底又迟疑了,硬生生地收住了脚。】
果然,接下来的一句话,便使我心里一紧。
“我让你背的《雨霖铃》背了吗?”她皱着眉头,眸中是我从未熟悉的严厉。【妈妈难道有未卜先知的水平?不合常理常情。】
“还……还没有。”我小声回应,只觉面上发烫,“那个背了又没有用……考试不考的。”我尽量减少声音,却还是被妈妈听了去。
“你怎能这么想?——‘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不积累,以后终会吃亏!肚子里要有点文墨!”她是真的生气了,语气激烈,以致当她转进房间,我脑中只余了“骤雨初歇”。【骤雨初歇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东西。】
她猛灌了一口水,语气稍和缓了些:“你也不要嫌我烦,老话说得对,‘书到用时方恨少’,你想想那些文学大家,个个都有那么多的词汇量……当你多背一点好诗好词,你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我们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而不是只会介绍土特产;你可以在一时失意的时候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不只是气汹汹地朝人撒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篇写读书的文章,既然这里写的是妈妈在背诗句,那可以写妈妈背诵的内容,背诵时的神态、动作已经对我心灵的冲击。而不是妈妈的说教。这样去写,显得妈妈好没有底气啊。两次提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单调的重复也不能起到强调中心的作用。】
“换一面想,你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你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更丰富不是吗……”
她轻叹,眸中的光芒敛了几分。
当时的我尚小,只懵懂地记得那时,隐隐觉得将会有一扇新的大门为我敞开。
此后,诗词鉴赏之类的书成了我手中的常客,我仍是没有刻意去背,只是随着一遍遍翻阅,它于我的印象却越来越深。也是因为诗词的渐渐积累吧,我能品到些华丽词藻下的清郁或是疏狂,感叹于作者才华横溢的同时,也渐渐深知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正含义。【没有真正的喜欢诗歌,自然写不出学诗三味,在这里小作者却去模仿着写读诗歌的体会,在写的时候,未免真有“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是吗?】
时常,我的心里会焦虑不安,然而每每翻开一首词,写下一行小字,想象一个故事,忽然便有些乐了,揣摩着前期的年少轻狂与后期的沉稳忍让,了解了作者们曾处理问题的方法,乌云也让步了好几分。【写文章要注意照应,特别是最后几段。】
书到用时,倒不一定恨少了。但当我忆及此,无论如何都会有一点新的收获了。
【议论过多,冲淡了作品叙事的味道。所有的读者都喜欢看娓娓有味的讲故事,而不喜欢听人说教。现实中,说教太多了,如果在文章中继续说教,人何以堪?】
书到用时(6)
秋天的夜,有一丝微凉。晚风拂过,几只喜鹊自树丛中齐齐飞起,划出的弧线骄傲有力。满院的月光皱起一缕缕波纹。【我们觉得好,是因为他用简单的几笔,够花出了一个静谧的夜。最末一句把月光比成波纹,启承自“月光如水”并有创新。】
我站在门前,不仅【禁】打了个寒战,蓦然回首,一只红木箱似在散发出淡淡的银光。倏地,内心深处的一隅被牵动了。【红木箱出现的有些唐突。不能为了转入而转入】
我拂去木箱上的灰尘,轻轻地打开箱盖,缓缓地拿出静静躺在箱中多年的那本书,封面上“苏轼尺牍”几个赫然大字映入眼球,轻轻摩挲着:老朋友,你一定很孤单吧?【《苏轼尺牍》选得比《西游记》《水浒传》要高明百倍。“孤单”一词,没有铺垫。】
犹记每年春节,到处弥漫着喜庆的气氛,你是喜欢热闹的,那时自然少不了你。早在过年前夕,便是你大放异彩的时候,因为我在书桌前合作默契,几次翻阅,几次查找,几次挥笔,象征着美好期望的大红春联便完成了。赠与亲戚朋友时,也总会伴随着声声称赞,那时,我也不禁在心中称赞道:“那本书可真好用!”而现在,随着学业增加,我已有多久没有打开你,而在现代化生活中随波逐流了?我不知道。【这段属于直接叙事,如果改成描写,去描述节日的喜庆,再写写春联,贴对子,那么,书的作用就更绘声绘色了。】
我疾步走到书桌旁,铺上毛毡,展开宣纸,研墨、蘸墨,眼前似乎浮现出过往的一幕幕。轻轻提起笔,仔细观察之后,便照着那本字帖,将力量汇聚至笔尖,疾速落笔,顷刻间,一个大大的“恒”字,便在笔锋旋转间诞生了。我笑了,果然,你还是与我那样默契。【这段的内容和前面的应该调整。这本书的定位最好是:老朋友,好先生】
笔尖尽情地挥洒着墨汁,黑色渐渐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在一次次的“提、顿、收”中,耳边似又响起了初学书法时“抬头、挺胸、足安,静心”的口令。沉浸在黑白书法的世界中,仿佛看到了一池流转着氤氲月光的莲花,素净,淡雅,微风吹过,闪着月光的水珠便自花上滚落下来,坠入池中……
一帖领完,已是深夜,合上书,不再将它放入冰冷的木箱中,而是摆放在案头,不久,便又是用你之时!
秋天的夜,有了你,似不再冰凉……
【作者有很好的素材,却没有很好的构思。这未免有些遗憾。如何把好的材料变成好的文章,可以是这位小作者训练的重点。
总评:
1、写自己熟悉的事情才有精彩的细节。
2、有好的材料也需要有相应的写作水平。
3、文章应该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自然而然,避免语言、思路、主题表达的生硬。
4、写出自己比写出别人容易。写出自己比写出别人高明。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