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电脑上对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个人认证,审核通过之后,发现今天自己的头像边上有了一个黄色的标志——教育自媒体。在我心里,这可比压在箱底儿的那张掏了钱办的作协会员证荣耀得多——咱也不藏着掖着了,咱也有官方认定的自媒体标签了。
之前,我从未把自己在网上写的东西当作干自媒体,我也就是喜欢舞文弄墨地写着玩。赚钱?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做自媒体的都有个执念,认为自己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但问题是,在你写作成长的道路上,往往是付出了很多,却未必有正比例的回报。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用来形容这个过程太贴切了。你以为字斟句酌的中意作品没有阅读量,你临时起意写的一个东西,却莫名其妙地火爆了一下。这第一需要坚持,因为在转正能有收益之前,就好像毕业之后在一个工厂实习一样,实习期间是没有什么工资的。等到转正之后,你也得坚持,因为打好的基础,如果不能坚持日更,不仅掉粉,而且推荐量也会直线断崖式下降。
另外,还要能够忍受得住冷落。你一腔热情地写,以为平台会看得见,会不让你白费功夫。孰料审核你文字的也许就是 AI 智能,你希望产生爆文,人家给你的阅读量却是个位数。你以为揣摩着了粉丝的需求,产出的文字肯定会受到他们欢迎,孰料一连几天,无人问津。你以为一直写就会有粉丝观众,可是你写来写去,不仅粉丝没有增长,还在不断地掉粉儿。放弃很容易,在网上写东西的人太多了,不要以为你辛辛苦苦攒起来的粉丝对你有多么忠诚,有多么一往情深。你停更一周,人们也许就会取关,也许他们就能把你忘记。
我在头条就经历了这么一个煎熬的过程。每天在写,每天都追着热点写,每天都想,哪怕一周产生一篇爆文,也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可结果是,从去年 5 月份到今年 6 月份,几乎一年的时间,粉丝增增长长,看得见的增加,看不见的取关,此消彼长。到最后,时间跨度一年,粉丝却是个位数的增长。能不泄气?
好在我始终相信有些写头条号的过来人常说的一句话:你要想写出让别人关注的文字,就要首先写一堆垃圾出来。在纸媒时代不也是这样吗?书架子上摆了 10 多本日记本,几乎没有间断地写了 20 多年。魂牵梦绕地梦想着自己的文字会有一篇小豆腐块儿登在报纸上、发表在杂志上。难道自己就是没有天分?泛黄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都是垃圾?
从 2011 年起,才有了转机。电子邮件上投出去的、投石问路的稿件才有了反馈。《教育时报》《中学生语文报》《初中生周报》《未来导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河北教育》《半月谈》……自己隔三差五也开始有了绿色的汇款单入手。蓦然回首,才明白只要向前走,没有白走的路。那些或用圆珠笔、或用钢笔、碳素笔涂鸦在日记本上的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你迈向更高更远征程的一级级台阶。
收益,我想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去看会更全面。纸媒式微,也不一定能够总是上稿。有时候他们录用了,可是又不通知你。有稿酬,你还必须去报社领现金,过期不候。委托同学去取,报社那道街修路,人家开车绕行,十五元稿费真还不够人家油钱呢。
更何况,还有等待的焦虑呢。投出去,编辑审核,录用,寄送样刊,发稿酬,一个流程下来,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而我偏偏是一个“狼窝里放不住干粮”的主儿。写了就在第一时间发出去,发出去就第一时间想得到反馈,当然第一时间就能看到收益,更能满足我那颗虚荣的心。所以,我也顺势从本上转移到电脑上,从电脑移到手机上开始写作,投身到网络写作的自媒体大军里。
我是一个天分很差的人。记得当年在省会上学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所谓的文学爱好者,在晚自习的时候,我们都要彼此借阅自己写的作品。我们班有位才女,人家高中没有毕业就在全国几乎所有的作文杂志上发表过作品,相当于我们班的文学权威了。我们曾经拿着自己的习作让人家看。她看完之后,说了一句:“写着玩儿吧,看不出你们有什么天分。”
写作真的需要天分,一个十四五岁就领稿费领到手软的人,当然有资格去评判一个到了 30多岁才开启纸媒破冰之旅的人。可是,我也曾经听过契诃夫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大狗在叫,小狗也在叫。小狗并不因为大狗在叫而停止了自己的吠叫。按老天给你的嗓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好了。
不过,我更愿意把自己比作丑小鸭。在天赋面前,那些从不放弃、孜孜以求的人,不就像安徒生笔下对未来有着梦想的丑小鸭吗?谁还没有一个做白天鹅的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