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中国的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少企业设备管理不断创新,适应本行业的生产运行,并突出了自己的管理特色。笔者在企业调研、咨询和培训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近年来设备管理的进步。下面作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希望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新世纪共同创造中国设备管理的辉煌。
将军集团济南卷烟厂在十几年前就提出"清洁-清洁-再清洁"的口号。将军集团的"清洁哲学"是:"清洁意识、清洁时间、清洁得法";"清洁就是维修","让最肮脏的地方最干净",几十年如一日,在洁净化生产上迈出一步又一步。这个厂在强化基础保养的基础上,提出进口设备"终生不大修"的维修策略。为此,他们把培训教室建在车间,并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总成维修"队伍,以"总成维修"取代"大修",以设备的清洁、保养规范化作业保证生产的流畅运行,并节约了大笔维修费用,成为全国设备管理的楷模。
上海宝钢从建厂至今,在设备管理方面一直很有章法。其"点检定修制"被不少企业所学习和效仿。在1999~2001年的设备管理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推进"预知状态维修"的主导发展趋向和强化TPM管理模式的新目标。他们还对不同设备的不同维修模式做了精细的设计,以求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实效。
邯郸钢厂提出"模拟市场成本核算"的管理机制,并把它推广到设备管理领域,揭开了维修成本战略管理的序幕。
中国最大的核电集团--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在"程序化管理"方面颇具特色。其生产现场和维护部门,处处可见规范摆放的有关操作、维护、核安全及紧急处理故障和事故的程序文件。据介绍,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遇到任何异常问题,均可以马上找到有关文件和处理程序,指导员工的行为规范,使问题得到及时、合理处置,保证核安全和生产的流畅运行。这个企业全面引入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管理模式,使自己的设备管理水平上升到更高层次。近年来中国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亚湾的经验和知识无疑成为中国核电设备管理进步的宝贵财富。
提到推行TPM,中国曾有不少企业遇到困难。TPM源于美国的PM,诞生于日本。在中国企业安装,必然与中国的企业文化、管理轨迹发生冲突。如何量身定造中国的TPM,是不少企业关心的问题。笔者提出"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的模式,目前国内已经有几百家企业通过学习、引进TnPM管理模式,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全员主动规范化生产维修"管理体系,逐步显示出明显成效。
珠海红塔仁恒纸业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造纸厂。主要生产用于香烟包装的硬卡纸。这个厂管理严谨,维修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他们在设备前期管理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该厂的造纸机械从某西方国家进口。该供应商坚持整套设备全部供应。为了节省资金,该厂采用主机由该厂商提供,辅助设备国内配套的策略。为保证配套设备的质量和系统协调,该公司还带着主机供应商在国内选择配套生产厂,并要求供应商派员监造,以保证配套成功。珠海红塔仁恒纸业公司的设备引进做法不但取得成功,节约了大笔前期投入资金,缩短了投产周期,还为国内造纸机械生产企业提供了发展进步的机会,可谓一石三鸟。
无独有偶,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广州珠江钢厂在设备引进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他们的轧钢设备及控制系统主要来自德国西玛克和西门子公司,但大部分配套设施由国内配套加工,德国人监造。德国人严谨、不讲人情的作风,使配套设备的质量获得保证。这个厂在管理结构上严格控制编制,一个年产钢材近百万吨的钢铁企业,全厂工人和管理人员仅500余人。其设备管理一是依靠引进计算机管理,提高效率;二是靠资源整合。这个厂特别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办事,在对外的合同化协作方面独具特色。由于人手少,很多事都委外完成。从经济上分析,比自己维持一个庞大臃肿的管理和维修组织要合算得多。
提到社会维修资源的整合,座落在广东顺德容奇镇的广东科龙电器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科龙集团虽不是地处中心城市,地区的社会维修服务技术力量相对较弱,但他们的设备管理部门一方面利用计算机管理,搜集大量设备、备件、维修服务信息,做到耳聪目明;另一方面主动培育和建立起为自己服务的维修市场。例如,他们让供应其液压机的济南第二机床厂在容奇建立维修点,负责所有液压机械、冲床等设备的维修保养,随叫随到,保证即时服务。而且这些设备的备件可以转移到由维修承包方储存,使自己的备件流动资金大大降低。除了冲压设备以外,公司的铲车、电梯、注塑机等设备也采用了类似的合同化维修管理方式运作。与其他同类型企业相比,公司的年维修费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以炼油、化纤和其它相关产品生产为主,下属企业遍布全国各地。这个集团具有优秀的设备管理传统、管理规范。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又迈上了更高的层次。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普遍实施巡检制。不少企业的状态监测和状态维修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这个集团有一支力量雄厚的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队伍,学术、应用研究和软件开发都十分活跃。在全国设备管理领域居领先地位。
21世纪的经济被称为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环境经济、注意力经济……,有人把它统称为新经济。这个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速变"。如果说任何时代都会有变革,但任何世纪都不会像当今的变化来得快。这个世纪又被称为"经验贬值"的时代。时代的"速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变,必然引起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更新和"速变"。21世纪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将会呈现以下明显的特色:
1)设备维修管理的战略与战术契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更注重内外维修资源的整合。
2)维修成本战略管理成为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将由管理者心目中的"费用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
3)维修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更加活跃,将会有更多的先进维修方法和管理模式涌现,创新是最大的赢家。
4)计算机辅助、网络化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将在企业普遍应用。
5)计算机集成状态维修信息系统将在不少先进企业应用。
6)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设备、备件与维修技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将日益明显,社会资源的浪费将大大减少。
7)设备工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全球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级企业维修的显著特征。
以上未来发展趋势,要求企业设备管理作出彻底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多数来自人们的思维惯性或传统的心智模式。主要表现为:
1)自满、井底之蛙,总以为自己的管理方法天下第一,别人的东西总学不进去。
2)畏难、思想怠惰,缺乏勇气。
3)因为对新模式的理解和学习不到位,没有真正掌握,则认为新模式不适应本企业而最终放弃。
4)习惯于感性、定性思维,不习惯于理性、定量思维,难以接受数字化管理方法。
5)对计算机的"智能"潜力缺乏认识,宁可相信自己的大脑而不相信计算机的巨大作用,因而缺乏计算机应用的迫切性。
6)上级对下级缺乏民主,下级对上级不敢进谏,思想不活跃,系统沉闷僵化。
7)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标语口号,朝三暮四,但不喜欢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工作。缺乏非洲猎豹追逐野鹿的挚着,没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
8)在巨大"关系"网的压力下,选择牺牲企业利益而不愿影响或破坏"关系",不愿付出变革成本,最后葬送一切变革。
设备管理的创新,意味着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路线创新。设备管理工作者要作好中外各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周密设计,要大胆变革、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让我们的企业勇敢迈出第一步,走在新世纪变革的最前列。惟有如此,企业才有出路,设备管理才能成为企业进步的推进器。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中国设备管理事业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和成就。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召开了几次设备管理、维修和诊断的国际会议,我们学习了不少国外先进的东西,同样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备工程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实力。中国人是聪明的,中国的设备管理事业也是有水平的。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果真如此,那么21世纪中国的设备管理也将成为全世界的楷模,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诚外无物 匠韵绝伦-工匠革新36技》是由设备管理界的领军人物李葆文教授编著的匠心之作。作者着手对古今中外大量的工匠革新活动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研究,并按照其革新的主导思路进行了归纳,并以四字成语方式提出工匠革新三十六个技法,是一部真正力求"雅俗共赏"的科普性读物。
了解更多关于设备管理相关信息,请加学府WeChat : shareford_tnpm
本文信息来源自《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第四章第一节,由李葆文编著,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