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出门就到处,张灯节彩,鞭炮喧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这心情一下子变得雀跃了。
一个阖家欢乐,团圆幸福的元宵佳节。一扫之前不想上班的颓废状态,更像是第一天上班的兴奋和激动。
就连每天乘坐的公交车都没,都没了那种压抑感了。时常喜欢戴耳机,除了欣赏音乐之外,更重要是隔离了外界聒噪的渲染。
作为城市间,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上演着最贴近生活中鸡毛蒜皮。
“XX工业区,有人跳楼了,才是18岁。现在的年轻,心里承受能力太差了” 语气中满是惋惜。
“男的女的,为什么跳楼?”“怎么样,死了吗?” “18岁这么小,就出来打工,难怪想不开”
一下子引起了一群大妈的好奇,就像是投进水中的 小石子,激起层层的涟漪。就连我在内的所有人,此时都竖起耳朵。
大妈接着说“一个女孩,说是刚和父母一起来打工的。早上起来发现人不见,反应过来时人早已跳楼,人早就断气了”
“不应该啊,父母辛苦养这么大,刚可以赚钱了,又匆匆就走了”“就是啊,这父母得多伤心,有什么事过不去呢,这孩子不懂事。”
“女孩身上发现了很多淤青,才知道这父母经常殴打孩子,可能当天被打了,想不通就跳了。”
对于这样答案,大家皆是唏嘘不已。
而这样新闻,几年来经常出现互联网上,大受网友的关注。
对于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中,对于把暴力的触角伸向小孩的行为,总是被一片讨伐。
为什么家暴孩子常常在网上受到网友的抨击,确实还层出不穷?
为什么面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还能举起残暴的双手?
为什么心里明明很爱孩子,但却控制不了自己的怒火?
这群大妈站在过来的角度,给出了她们自己的理由。
“肯定是因为她不听话呗,要是好孩子,谁舍得打,更别说让她18岁出来打工了。”
“谁家父母不爱孩子的,也就是气急了,才动手打,也只让他们长长记性,希望下次不要再犯了”
“吃家里,用家里的,辛苦赚钱,供着他们,不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有出息嘛。不打不成器,与其将来被别人教训,不如现在自己动手。”
面对这样合乎情理的理由,我们也无从辩解,这几乎是每个家庭,每天都能上演的日常。
这类成年人,有着很糟糕的情绪控制能力,习惯性的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无法正视或者直接逃避自身的不足。
就像一个摔倒后啼哭的孩童,收到安慰通常都是:是桌子,绊倒你了嘛,我现在就打它,好了,现在别哭了。
我没有孩子,也没有经历养孩子时的奔溃,和教育孩子时无奈的心情,所以,今天不想发表太多自己的看法。
也不知道18岁,花一般年纪的她,到底经历怎样的绝望,才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但我曾经也是孩子,一个被打的孩子,有时理由简单、粗暴。还不许哭,不发声,只能偷偷躲在被窝里,可能第二天就忘了。
如果说现实的社会,残酷的经历总是给我一记又一记的耳光,让我只能坚强的前行,还可以把这一巴掌还回去。
那来自家长的实打实的耳光,是我将来都没有办法还回去的,被深埋在心底。
替他们受着一掌的是,我们的孩子。
我们的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棍棒之下出孝子。
一代一代、一辈一辈,承受上一辈遗留下来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