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一层都不重要。
当然,根据 Tajfel 的社会认同理论,人类都有维护积极自尊(简称装逼)的需要,我们希望在很多事情上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在听音乐上也不例外。但是,音乐类型是无辜的,不管摇滚,民谣还是流行,都不应该沦为你维护积极自尊的工具,因为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它们都不怎么样啊。
并且不只有按曲风分类的鄙视链,独立音乐与主流商业音乐之间的关系也很奇怪。很多热衷独立音乐的人都排斥主流商业音乐,为什么呢?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他们不也都不怎么样吗?
这不科学。
让我们来走进科学,举个栗子先。
我小学的时候爱听周杰伦,《忍者》、《龙拳》、《半兽人》这些歌,对于一个还不知道山里面到底有没有住着神仙的小屁孩来说太神奇了,那是课本里从来没有的奇思妙想。
后来上中学我开始听五月天,那时候反而不喜欢蓝色三部曲,更喜欢那些除了青春还是青春的歌。他们就像同时期的郭敬明一样,抚慰着我年少而敏感的心。
再后来,再后来就是现在,不谈也罢。
一个人爱听什么样的音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气质。一首歌和你气质相投你才会对它有感觉,才会有共鸣。你的气质来源于你的生活,而一首歌的气质来源于创作者的生活。你通过这首歌感受到了作者这个人,并和他产生共鸣,你们才在音乐里完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所以,小学时代的我被那时周杰伦有关幻想的气质所吸引,而中学时代的五月天故意营造青春的气质来吸引我。这就是独立音乐和现在我们的主流商业音乐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主流商业音乐之所以故意营造特定气质,是为了吸引大众(吸引小众还怎么赚大钱)。但是,如此刻意营造的气质,怎么还能引起共鸣,大众就这么好吸引吗?
是的,大众就是这么好吸引。王小峰为他的新书《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写道:
这十几年,我看到的凡是被称作“大众文化”的东西,在中国都混乱不堪,身处其中的人,清醒者感觉无奈,投机者如鱼得水。中国大众文化一直在这个残缺的状态下无知无畏地勇往直前,胡乱拼贴,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去修复那些残缺,结果当代大众文化拙劣地拼贴出一幅极度荒诞的图画—热闹、低级、扭曲、丑陋、疯狂、空虚、无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无论做什么都带着忽略过程、直奔结果的投机主义心态。大众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过程,但我们仍勇敢地越过去了,颇有人定胜天的豪气。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慢慢地遭到报复——音乐完蛋了,电影在票房狂飙中丢失了灵魂,文学被文字游戏替代,戏剧表演成段子,电视节目沦落为成人版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但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些。
这样看来,那些奇奇怪怪的鄙视链就根本不值得奇怪了,荒谬的事情那么多,你听首歌真真算不了什么。
然而,面对如此现实,我们不应该只是悲伤地坐在彼此身旁。再糟糕的环境里也会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逆向而生,能够驱散荒谬的,永远是真实。感受真实的方法很简单,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好好去生活。你在网络上看一百篇这样的文章,点一百个赞,转发一百条的微博,也不如你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件你坚信正确的事。哪怕这件事给不了你钱,还会被人嘲笑,甚至给你带来麻烦,你总会在某个瞬间感觉脚下是无比真实的土地,从脚趾到头顶都是踏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