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过年了又一波辞职高峰期啊!辞职总得有理由吧,有的人是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明智选择,而有的人则是拍脑门做出的冲动决定。
“冬天太冷,起不来!所以要辞职”
“公司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快餐都已试过一遍,无一合胃口。特此提出离职,请批准。”
“公司太大,厂车太多,每天下班找自己那条线的厂车好辛苦,不干了。”
“厂里女生太少,追不到女朋友,所以我要辞职”
“生活中不仅仅有工作,还有诗和远方,所以我要辞职。”
……
这些人辞职后会有更好的发展么?这就得拼概率很低的运气啦。
其实,现代社会,职场人跳槽是个必然现象,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年轻人跳槽的次数要比他们的父母多很多。现在,有一种新常态:“千禧一代”(毕业于2006年至2010年之间)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内,他们会跳槽4次,比他们上一代人跳槽的次数翻了一番。LinkedIn发布的数据显示,所谓的“失落一代(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出生的那一代人)”,在1986年至1990年大学毕业,在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内他们跳槽的平均值为2次。
LinkedIn的经济学家盖伊•伯格尔指出,“大学文凭曾经能让你拥有一份长达40年的工作。但是,现在,它只是你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而已。”
如何更加理性的跳槽,让每一次跳槽都能成为自己更好的发展契机?掌握以下四个思维模型,助你更加理性的跳槽。
思维模型一:第一性原理
关于“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最早在23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提出过,他对“第一性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他对“第一性原理”的解读是:“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跳槽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新工作是否有助于提升我的认知。
人跟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上的不同,人和人最终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人的认知状态有四种:第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第二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会心存敬畏,准备要丰富自己的认知;第三种是知道自己知道,也就是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最后一种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能够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如果新的工作可以让自己从第一种认知状态升级到第二种认知状态,那么就是理性选择。
例如体现在新工作可以认识更多的行业大咖,让自己意识到和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从而让自己知道了自己不知道。
思维模型二:内驱力原理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就如巴菲特说他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上班”,这就是有着强大内驱力的工作表现。
跳槽的内驱力原理:新工作是否是我内心热爱并喜欢的。
如果仅仅是因为新工作比原来的工作报酬多点就打算跳槽,我劝你一定要慎重,因为物质带来的驱动力维持时间很短。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了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层级的需求都有可能对人有内驱力作用,例如家境贫寒的大学毕业生,他最大的内驱力有可能就是生理需要。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层级去匹配自己要选择的工作,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内驱力。
当然最高的驱动力就是自我实现,如果一份工作可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让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喜欢,那么这份工作就是值得去挑战的。
思维模型三:低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就是低边际成本。
跳槽的低边际成本:新工作是否做越久收益越大。
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一下做相同岗位已经五年以上的同事收入,如果他的收入是你所向往的,那么就证明着这个岗位是有发展空间的。
思维模型四:正面黑天鹅
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跳槽的“正面黑天鹅”:新工作是否有可能创造巨大机会。
例如从三线城市跳槽到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就意味着有可能创造巨大机会,例如从国营企业跳槽到互联网创业公司,也有可能创造巨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