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书买了三本,已读完的是《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还有一本《冬牧场》未读。当初是看完《江城》觉得豆瓣推荐还算靠谱,这几本书评分也不低,便同时买了,读完,我觉得也值得一推。
而散文这个文艺体裁,光我接触的,便有喜与不喜的,所以,这本书怕更是如是。
有时我偏爱散文,因为它与小说相比更真实,小说好的也有血有肉,可那像是放映的电影中的血肉,有时张大的好像一个世界,而你只是个观众;而散文则看似更渺小,小到只作者身边的几个人,作者亲历的一些小事,可那些人,却似乎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那些事,也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去亲历。
书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书,散文有时不在此类,那些书若像板着面孔的家长的话,散文则更像平易的朋友,闲聊,天南海北,随意的有一说一,没了,玩累了,便散了。我读李娟这两本书便是如是,心情好便拿起来读两段,看得乏了便歇息着,有时可能有段时间想不起来,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完后什么感觉呢?记得古人论诗有“性灵”一派,这两本,尤其《我的阿勒泰》,便是一本内含灵性的书吧!
新年了,我们在走亲戚,李娟一家(也只她外婆,她妈妈和她)却吃的饱饱的,带着家里的三条狗,“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她们说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书中这样描写着那季节的景象:“清晨一丝微风也没有,天空明净地向前方的地平线倾斜,远远的积雪的沙丘上,牛群缓缓向沙漠腹心移动”,联想着见过新疆拍出照片美丽景色,怎能不心向往之呢?
纯净的天空,纯净的牧民,还有璞玉未琢的小孩,构成一件件虽细末,却又如清泉缓流、沁人的小事,这便是李娟书中不变的内容。
“喀吾图的小孩们都很忙,忙着上学,不上学的时候就忙着偷家里的鸡蛋,上学和偷鸡蛋之外的时间就更忙了,忙着兜了鸡蛋到我们家商店卖。”
李娟家最早是个裁缝店,后改卖杂货,也经常随牧民转场,而不同地方牧民的小孩,似乎看过去总有一样,偷鸡蛋来卖,提着牛奶来卖,抓着河里的鱼来卖,只要她们杂货店收的东西,他们总有办法弄到,他们融于自然,和外界接触不多,他们的心思就像那片天空,洁净,而似乎会一直那样洁净下去。
李娟书中写过她们家商店赊账的事,即便是才见第一眼的人她们也敢赊,因为他们是穆斯林,欠债不还是“坏人”,记在那小本上的字便是一个心里的负担,划去了才能吐出浊气,愉悦的呼吸。其实写在本子上的字,李娟她们并不认得,就有一次牧民忘了欠债这个事,时间过去很久,李娟母亲不抱希望的向一个进来喝酒的牧民,打听本子上写着名字的那个人,前一秒李娟母亲还在怨那个“坏人”,突然牧民却惊讶的“咦”了一声,说:“这就是我啊”,上面也是他的笔记,他没有赖账,连声道歉,回去马上筹措钱来还掉。如若不说,又有谁会知道那是他呢?可或许在牧民心中就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转念。
书中还有吸引我的便是那一场场乡间拖依,长桌子上摆满了干奶酪、包尔沙克(油炸的面食)、葡萄干儿、杏干儿、撒子、瓜子、糖果等等吃食,最华美的房间里,新娘戴着长长的面纱,坐在小山似的一堆贺礼当中,屋外男人酒一杯接着一杯,然后唱歌,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轮流唱,再合唱,席间双弦琴响起,舞会开始,明亮的节拍,和那明亮如昼的夜空,还有那如酒般醉人的舞曲,这样的婚礼不比世间太多以奢为荣、为美的婚礼令人向往的多?
读完《我的阿勒泰》便对新疆更神往之了,书中便美的如此迷人醉人,而造化的神功有时又岂是一支笔能描绘的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