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随
上大学之前,我很少体会过焦虑。这个词之于我,无异于一种新奇的体验,当然,到现在也成为了常态。
上小学时,学习是因为妈妈每天都会守在我书桌旁监督我,不写完作业不许做其他事;上初中时,学习是因为我太过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一般和同学说话两三句就冷场,我除了学习,似乎也无事可做;到了高中,则是因为大家都在学习,我也不好意思成为特例。于是就一路顺风顺水地考上了大学,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痛苦和磨难。或许是因为从未做过超出自己能力的选择,从未对自己有过过高的期待,也从未很清晰明了地去确定自己的目标,我只是跟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听着父母和老师的话,走了一条看似最适合自己的路。
没有掌握选择的主动权,没有认真地为自己努力过,我身上贴着“好孩子”的标签,却不知道下一个路口该往何处走。
18岁之前,人生都是既定的方向——读书考大学,即使最后有所偏差,也不过是享受的资源不同罢了,就好比你坐的是软卧,而我坐的是硬卧,到站了,我们都得下车,奔赴不同的战场。
问题是,在即将下车的最后一站,我突然开始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惶恐。我不止一次地尝试着努力,尝试着坚持,我以为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摆脱焦虑。
但事实上,不是的。不管我多么用力,那些逝去了的时间,依然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懊悔、遗憾、质疑和否定,统统叠加在焦虑之上,寸步难行,我始终放不下心里的包袱。
❤
直到有一天,翻书时偶然看见一句谚语: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作者借由这句话引出了查理的逆向思维方式。
我便开始想:我不焦虑的时,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答案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且不去努力的时候。回想我最为焦虑的三个时期:一个是我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一个是我参加教师线上培训的时候,一个是我考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但凡我确立一段时间内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并付诸行动的时,焦虑就随之而来。
我突然明白,焦虑其实是我努力的一个信号,它隐蔽在我的内在驱动力中,一旦我开始行动,它就会活跃起来。纵然在过程中会伴随产生不安、担忧、忐忑等情绪,但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我时刻保持着警惕,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焦虑,给了我一份新奇的体验,所幸的是,我并没有被它所掌控,而是完美地利用了它。
任何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当某些负面情绪出现时,不要惶恐,不要害怕,温和地,缓慢地去接纳它,然后从内探查自己的心,你真正需要什么。
❤
很多人觉得,越努力的人,越不可能焦虑,因为她所有的得到都是她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换来的,她自心安。但实际上,越努力的人,只会越焦虑,因为无法避免的比较和选择。
当你开始察觉到焦虑的时,最先要做的,是追寻它的根源。焦虑,它有时候来源于事件本身,有的时候,却是你内心复杂情感的投射,它的产生,大概可以分为这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现状不甘心却又无力改变。但凡努力的人都会觉得:只要我努力了,我就可以活得更好。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努力所带来的效益并不能即刻显现,它需要一个缓慢而艰辛的成长过程。而且,即便你努力了,如果没有找准方向,依旧是徒劳无益。换句话说,努力不一定使你的生活过得更好。于是,当你的理念——努力一定会使自己过得更好和现实——努力并没有改变我现有的生活产生落差和冲突时,你就会感到焦虑。因为你的内在交流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及时地反馈给你这样的讯息,你的潜意识自然就会对抗。
一种是对自己不信任却又极力追求。当你在努力的时候,你会给予自己较高的期待,但同时你又不相信自己真的会做到。你对自己极度地不自信,但现实、目标等硬性规定却又要求你必须做到,你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努力上,只会越焦虑。又或者,尽管你非常努力,却依然在与别人的对比中一败涂地,久而久之,你自然会生出一种无力感。你太过在乎别人,从未体察过自身的变化,自身情感的波动和自我的成长被忽视。你只看到了差距,却又无法使之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怎么办呢?只会越努力,越焦虑。
❤
焦虑,从来都不仅仅是焦虑,它是我们身体、心理健康最忠实的反应。我们不能被它所俘虏,我们,才是情绪的主人。要擅长使不良情绪为我所用,把握得好了,焦虑,一样可以成为你努力的动力。
说到底,焦虑其实源于我们对自身的不信任,源于我们对真实自我的不接纳,因为我们害怕面对内心深处那个隐藏的自我,我们对自己有太多的不确定。所以,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独处,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找到焦虑的根源,去抚平它。
最后,希望你越努力,越自信,加油!